移動互聯網階段只要是一個組織、一個個人能夠與眾不同,你就有存在的基礎。如果你能和別人找到協作關系,就能加快發展的腳步,還可以持續給社會帶來影響。
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熱詞,可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并不統一。簡單梳理有兩種傾向:工具論和顛覆論。
工具論的代表是董明珠,作為格力的領頭人她把格力由一個三線企業做到了世界聞名。在談到移動互聯網時,她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移動互聯網是提高客戶服務的工具”。在自己家里就可以看到遠在新疆的客戶狀況,可以進行提前服務。這個觀點非常正確,因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實際上是起到了一個工具的作用。
顛覆論,最典型的就是360老板周鴻祎。他說,在360之前,所有殺毒軟件都是以產品收費,但是360通過免費的方式切入市場,裝機量超過1個億時模式就已經出來,從免費到收費。他以這個例子說明他顛覆了整個殺毒行業,進而提出了顛覆論,“顛覆式創新”便是他最為著名的論斷。
工具論和顛覆論都是片面的
但是我們從研究的角度總是希望換位思考,通過比較產生質疑,通過驗證得出自己的結論。結論是什么呢?這二者其實都是片面的。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一開始確實是我們使用的工具,但等它從工具到思想,有了一個升華,就不能僅僅將它看作工具。比如微信,通過微信的連接,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區隔。一個自由自主自在的聯系方式怎么能夠叫工具呢?它重構了我們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現在一個人每天平均要看150次微信,可是,誰又看了150次父母呢?這種關系的重構其實告訴我們,一個新的生產力,一個新的生產力上的生產關系正在誕生,而它比以前的都來得可怕,所以如果僅僅把它當作工具就失去了商機。
有一次我在北京論壇跟周鴻祎見面時,我問他一個問題,你真的認為顛覆了殺毒行業,還是打敗了幾個殺毒廠家?他考慮了一下說:“其實我是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只是提醒顛覆時代的到來,其實360并沒有顛覆殺毒行業,殺毒依然在,只是進化到了網絡安全。”在這里,我們看到所謂顛覆,只是因為成功而必須打上的一個標簽而已。汽車不是取代馬車,而是進化了運輸行業,并沒有打敗運輸行業、沒有顛
覆運輸行業。
互聯網的進化,并不是顛覆
我們的觀點是進化。關于互聯網的進化論其實來源于馬克思的社會進化論,前期是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進化論是一個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轉化的過程。一個行業取代另外一個行業,一個產業取代另外一個產業,其實都是在繼承中發展。比如說我們第一個確立的產業是農業,當工業化來臨時我們都會說農業化是落后的,其實不是。現在的糧食,99%還是在土地中產生,所以工業化是進化了農業化。信息化很顯然也沒有取代工業化,它只是進化了工業化。互聯網是結構化的信息化,它也是進化而已。
互聯網的進化,并不是顛覆,只是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產生了融合,只是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中完美對接,給我們帶來全新看世界的眼光。比如移動互聯網,所謂移動,我們知道是移動通信網,是一種物體存在,通過基站、布線、通過發射塔使我們可以進行無線交流,所以是物理存在。互聯網呢?很顯然,就是建立了新的聯系,將兩個已經存在的存量通過結構的方式、通過標準的方式、通過重新建立聯系的方式進行融合。
最根本的是從需求出發
進化就是先想清楚我們現在有什么,然后通過重構的方式產生新的功效,從有到用。關于進化,大家只要考慮時間、地點和選擇性。
有了這樣的觀點就必須給出實踐。我們從教育行業進行了嘗試。在“工具”層面,我們做了一個題庫,把公務員考試的題擺出來,加上搜題。但是學員來做題的時候,時間稍微一長就疲憊了,所以我們設立了一個考場,這個考場有很多人。互相競爭答題,在學員還沒有疲憊的時候就已經不知不覺進入到一種興奮的狀態,所以就慢慢變成了習慣。在這里面最關鍵的是將現有的這些對考生特別有利的工具和方法,通過創新的方式疊代過來。
未來在線教育會顛覆面對面教育,當然也不存在顛覆,只是以創造性破壞的方式進化。我們的思考是,在線教育未來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我個人認為,從目前來看還不能夠下斷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哲學的抽象思考進行區分。
移動互聯網階段只要是一個組織、一個個人能夠與眾不同,你就有存在的基礎。如果你能和別人找到協作關系,就能加快發展的腳步,還可以持續給社會帶來影響。現在的騰訊、阿里巴巴,都是在自己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選擇。馬化騰說我只能選擇人和人的關系,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內部進行競賽,最終我們看到PC端的社交入口是QQ、移動端的社交入口是微信,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最根本的就是從需求出發,你可以模仿也可以抄襲,但是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極致,當然最好是能夠在進化當中找到與眾不同。
比如,現在我的需要是什么?就是喝一杯水,如果五分鐘之內你給我送一杯水來,我當著這么多人的面給你鞠一躬,你就一舉成名了。
10后將帶來無限的可能
關于互聯網的未來,我請大家注意以下三個時間段:
第一個是五年之后,90后30歲。他們不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會力推互聯網,以區隔于80后、70后。
第二個是15年后,00后30歲,互聯網的方式確定在生活習慣當中。他們不會像我們這樣渴了就買一瓶水,而是先在網上搜索看哪一個便利。
第三個是25年之后,10后30歲,他們帶給我們的就是無限的可能,就是頂禮膜拜的那樣一種生命的狀態,這就是自由自主自在平等協作分享。
(本文根據南都公眾論壇現場實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