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慈善組織參與的海外援助行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7.9級大地震。地震破壞了城市里的煤氣管道并引發大火,在不到12小時內使城市的一半區域陷入火海,濃煙和烈火一直延伸到海灣。據事后統計,這場地震造成至少3000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95億美元)。
地震發生后,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很快就向舊金山施以援手。有意思的是,援助舊金山的不是官方政府,而是一個叫“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民間慈善組織。這個組織成立于1904年,由上海富商沈敦和等人發起,以董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45名董事里有35名由外國人擔任。
2萬銀元,第一筆援助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宗旨是救助戰爭中受難的中國軍民,但在美國舊金山大地震后,董事會決定向災區捐出銀元20000元。這是目前對中國民間慈善組織參與海外救援的最早記錄。
辛亥革命后,“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并于1919年正式加入國際紅十字會協會,一直 以 救 護自然災害、救援戰爭難民、賑災救災為己任。
紅十字會成立后4年,日本大地震發生了。那是一場7.9級的大地震,在1923年9月1日襲擊了日本關東一帶,并引發火災、海嘯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把東京、橫濱變成了一片火海,禍及神奈川、崎玉等地,遇難和失蹤者超過14萬人。
當時的北洋政府決定對日本進行救助,政府內部在地震發生后2天召開特別會議,下令撥款援助,并由海軍總長調派軍艦兩艘,載運糧食急駛往橫濱拯救災民。與此同時,政府號召百姓忘卻戰爭前嫌,不再抵制日貨以減輕日本人民負擔;號召社會各界對日本給予援助。
但由于當時通信手段落后,直到9月4日中國紅十字會才看到新聞報道。他們立即組織赴日救護隊,由理事長和醫務長率領一行30余人從上海乘船前往長崎。到達日本后,救護隊員隨即協助日本赤十字社展開救護和治療工作,還贈送了藥品和現金。救護隊在當地逗留了一個多月,協助醫院救治病人。時隔80多
年后,《遼寧日報》在2011年的一篇報道中寫道:這次對日救援,開創了中國向海外派遣援助救護隊的先河。
除了慈善機構外,民間組織也在積極援助日本。上海總商會派出10艘商船,載運食物、藥品分赴東京、橫濱、神戶等處接濟;北平、天津等地相繼成立救災團體,為災區募捐,甚至還有中學生把零用錢捐出,賑濟日災。日本關東地震救援,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政府、慈善組織和民眾普遍參與的海外援助。來自中國的援助讓日方感動,日本政府甚至派出“國民表謝團”來到上海,對中國作出的援助表示感謝。
2004年,一個新起點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對外援助事務主要由政府承擔。據2011年發布的《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提到,在過去的60年里,中國累計向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并向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了捐款,對外援助包括建設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債務減免等八大領域。
從白皮書披露的內容來看,這段時期中國對外援助的主體為政府,形式多為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援助,海外災難救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據白皮書記載,中國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并于當年印尼海嘯后開展了中國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
對于中國對外援助而言,2004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那年歲末,一場毫無預兆的9.3級大地震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地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20多萬人死亡,150多萬人流離失所。
海嘯發生后,中國政府隨即派出“中國國際救援隊”前往當地參與一線救援。這是一支由國家地震局技術專家、解放軍搜救隊隊員、武警總醫院醫療隊隊員組成的救援隊,于2001年成立后作為中國政府參與海外救援的主力軍。2004年底,“中國國際救援隊”分兩批總計70人赴印尼受災比較嚴重的班達亞齊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援救,歷時近30天,共救治傷員1萬余名。
在官方力量之外,民間的救援力量再次登上國際救援的舞臺。
印尼海嘯引發了民眾的廣泛參與。在北京,近百名保潔員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的辛苦錢投進捐款箱;在上海,從年過七旬的老人到學齡前兒童,甚至懷有9個月身孕的孕婦都專程趕來捐款……截至2005年2月底,中國民眾通過紅十字會系統和慈善會系統累計捐款5.9億元。時任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所
長的楊團接受采訪時說,印尼海嘯喚起了中國人的世界公民意識,“是一次極其難得的公民教育機會。”中國的民間公益慈善組織同樣以各種方式給予援助。中國紅十字會派出3個考察小組分別前往印尼、斯里蘭卡、泰國,了解災區重建需求、救災款項使用等情況,協助當地紅十字會進行災后重建;紅十
字會和慈善會聯手參與中國最大民間捐贈工程“中國-印尼 友 誼 村 ”的建設,并于2007年建成并交付印尼海嘯災民使用;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國際美慈組織合作,向印尼海嘯災區捐贈了4438萬元的藥品。
從事后的發展來看,發生在2004年的印尼海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NGO更加積極地參與對外援助。李連杰在親身經歷了印尼海嘯后萌發了創辦壹基金的念頭,這家專注災害救援的基金會在多年以后的尼泊爾地震中成為中國最早派出救援隊的民間
機構之一;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印尼海嘯后拉開國際化的帷幕,幾年之后他們開始在蘇丹援建友誼醫院,這被扶貧基金會看作國際化歷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又被業界視為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國門的成功案例。
尼泊爾,速度前所未有
客觀而言,要說中國公益組織真正走出國門,還為時尚早。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共有國際及其涉外組織類的社會組織583個(其中社會團體519個、民辦非企業單位37個和基金會27個),占當年462萬個社會組織總數的0.013%。從這組數據來看,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及涉外社會組織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顯得比較少。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浩明在接受采訪時直言:“我國民間組織的國際交往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雖然中國的民間組織還在努力走向國際化,但在諸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政府間國際組織會議上,各種環境議題、人權議題、國際援助發展及人道救援領域中,國際NGO參與和政策 影響已不容忽視 ,西方政府甚至支持NGO參與國際事務,將民間組織活動優勢轉化為政府的外交資源。《文化縱橫》雜志
特約撰稿人吳敖祺將這一現象稱為“NGO外交”。
中國NGO確實希望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今年3月 舉辦的“ 對外援助新思路:民間幫助民間”論壇上,公益界、學術界和媒體的代表倡議,中國的對外援助思路要從政府幫助政府轉變到政府幫助政府加民間幫助民間,從純粹政府扮演的單一化的政府外交,向“政府主導”加“民間組織”共同扮
演互補角色的立體外交轉變。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王行最在論壇上發言稱,中國過去的對外援助主要采取G2G(政府對政府)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民間力量未被充分發揮,援助渠道和資金來源有待拓寬,純粹政府和企業的援助項目容易引來非議。考慮到
國際發展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中國在國際經濟和政治
中的作用,王行最認為中國應該構建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三位一體的援外模式。
這場論壇舉辦后一 個月,尼泊爾發生 8.1級大地震,中國NGO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派出救援隊參與救援。地震發生后10分鐘,壹基金救援聯盟召集專家緊急研判災情,20分鐘后第一支救援隊趕往尼泊爾;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中國扶貧基金會人道救援隊也開赴災區;而藍天救援隊、藍豹救援隊等國內知名的救援隊也相繼出發。
這次尼泊爾地震,中國民間救援力量幾乎“零時差”啟動應急反應。在北京大學教授師曾志看來,這次是中國民間反應最快、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救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