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霍克尼熱就這樣經由北大、央美的兩場講座在北京乃至中國藝壇發酵,并在近日佩斯北京的開幕展上達到了頂峰,眾多的觀眾愿意花上兩三個小時的排隊只為在開展第一天便能享眼福。這個名為“大衛·霍克尼個展:春至”展中帶來的僅僅是霍克尼近幾年新作——用iPad所作的一系列畫作,但連同兩個多頻影像,向中國藝壇展示了他獨有的觀看方式。在這種觀看方式下,霍克尼的創作獨具風格,成為“最出名的英國在世畫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這個永遠站在時代前沿的大衛·霍克尼指出,其實其作品的主題一直很傳統,就是人物、風景、靜物,“這是西方古典藝術中再傳統不過的主題了,未來我仍不會脫離這個范圍。”
用iPad作畫,永遠活在當下
不管是否愿意,中國藝術圈總會給每一代藝術家打上十年一代的時代標簽,類似60后藝術家、70后藝術家。但這種時代魔咒似乎在大衛·霍克尼那失靈了。大衛·霍克尼說,“我是個很活躍的藝術家,并不生活在50、60年代,我是生活在當下的藝術家。”
當然這并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的一句口號,大衛·霍克尼用長達50余年的藝術實踐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幾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材,包括油畫、水彩、攝影、印刷版畫,并一直使用時代最前沿的科技參與創作,包括傳真機、激光影印機、計算機,以及近年來使用的視頻、iPhone手機、iPad等設備。霍克尼指出,1990年,他就曾被邀請到硅谷參加Photoshop的發布儀式。當時他便對助手說,Photoshop的誕生宣告了化學照相的終結,它讓相片時代結束。
2010年4月,大衛·霍克尼在其73歲高齡時擁有了第一臺iPad,并很快掌握了用其創作的技巧。事實上,在此前的一年里,霍克尼便已經用iPhone手機進行了大約一年的創作。此時的霍克尼已經回到了英國約克郡,那里的風景依然讓他有著創作欲望,這次不同的是用iPad。從2011年元旦這一天開始,霍克尼用iPad畫出約克郡普通的道路和樹木的風景。從四月底之前約克郡沒有什么特別的風景,到五月底便迎來了野葫蘿卜、黑刺李和山楂遍野的季節,大衛·霍克尼用iPad描畫了2011年約克郡春天的到來。由于其1979年聽力銳減已需要靠助聽器幫助,這反而讓其對視覺依賴更多,對空間感受也更豐富。一天又一天,周圍風景生長著,昨天與今天的變化幾盡忽略不計,但霍克尼總能捕捉出不同。而這一批畫作自首次于2012年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RoyalAcademy of Art)展出后,便在世界各地的重要美術館展出,此次也來到北京,讓這位永遠引領潮流的酷藝術家再度在中國掀起了狂熱。iPad作畫在今天并不罕見,但霍克尼卻將其變成了一種時髦的當代藝術,并堂而皇之地走進美術館展出。“我在iPad上作畫的時候腦中就規劃好了它被印刷出來的特定尺寸,”霍克尼說,“所以針對情況,我筆觸風格的運用會大有不同。”事實上,這些畫作有點類似版畫,這次展出的作品每一幅都有25版。
多頻影像作品帶來新的觀看
霍克尼在孩童時代便顯示出藝術家的天賦。當同伴們更著迷于鄉野傳統游戲時,他的興趣便已經被鎮上的廣告、海報所吸引。十多歲時,他因為設計了一手表廣告而贏得了全國報紙競賽的第二名。這種童年的愛好似乎為以后霍克尼不按常理出牌埋下了伏筆。
霍克尼成名很早,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了英國波普藝術興起的標志性展覽“當代青年藝術展”,當時英國波普藝術奠基者之一彼得·布萊克也參加了這一展覽。1962年畢業時,霍克尼拒絕學院期末考試要求的隨筆寫作,堅持對他成績的評判只能是依據他的藝術作品。這一舉讓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拒絕讓其畢業。當時霍克尼便創作了素描畫“畢業證書”進行抗議。最終,鑒于他出色的天賦和日益增長的名聲,皇家藝術學院破格頒給了他畢業證書。
不過盡管早期在波普藝術國內風生水起,但霍克尼多次重申自己并不是那個運動中的一員。但無法否認的是,他是上世紀60年代倫敦的文化標志人物。這或許也因為他的那些公開意指同性愛情的畫作。1961年,還在讀書的霍克尼便創作了《我們兩個男孩緊緊膠著》的作品。1962年從倫敦畢業后,霍克尼大部份時間都在美國生活及創作。其最出名的“泳池系列”便是在加州居住時的創作,這也是他最喜歡的主題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霍克尼轉向更傳統的具象繪畫方式,他顛覆了英國傳統肖像畫的風格,為其中注入了更多的情色意味。他嘗試攝影制作,專攻照片拼貼畫。其中1986年4月11日至18日創作的《梨花公路》是大衛·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拼貼作品,也標志霍克尼在攝影拼貼照片這一領域的探索達到了頂峰。這時的他對觀看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從西方的焦點透視到結合了中國的散點透視,這種創作一直延續至今。
霍克尼說他很早便對中國手卷產生興趣,但自己80年代的首次中國行中并沒有看到這些手卷,而是1983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初次看到《乾隆南巡圖》時給他的觀看開啟了另一扇門。在此次中央美院的“我的觀看”講座中,大衛·霍克尼便再次重申了其不同與西方傳統“焦點透視”的觀看方式,這就是“透視需要被扭轉”。他認為焦點透視使觀看者從一個固定的角度就能看到全局,但人們看待這個世界并不是這樣的,眼睛的焦點是不斷移動著的。所以他希望用一種更真實的觀看方式來創作,打破固定的單點觀看,讓觀者可以一個一個地轉換視角去看。此次在佩斯北京的展覽中出現的兩個多頻影像作品《沃德蓋特樹林,冬天,2010》和《七個約克郡風景》也源于相同的理念。這些作品由多臺攝像機安裝于一輛行駛中的汽車上拍攝而成,最終于特制顯示器拼接而成的巨大屏幕上呈現。霍克尼從2010年開始對視頻影像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他意識到多組小攝像機能比傳統的單一大攝像機創造更為宏大且完整的圖像。
不停嘗試,只因著迷于任何跟圖像有關的事
78歲高齡的大衛·霍克尼還是個很引領潮流的時尚達人。他的穿著看似不經意,卻總有出彩之處。央美的講座上便是紅色翻領呼應著褲管下一雙紅艷艷的襪子。而開幕式當天他也會講究地在西服上配上一個亮色的口袋巾。當然如今他的頭銜最響亮的是“最出名的英國在世畫家”,并獲得英女王頒發的英國功績勛章,在他之前,唯一擁有“功績勛章”的畫家只有盧西安·弗洛伊德。事實上,弗洛伊德也是霍克尼多年的好朋友。2002年盧西安·弗洛伊德就為霍克尼創作過肖像,在霍克尼看來,這是幅很棒的作品。
不過,盡管兩人是畫家中唯一兩位擁有英國功績勛章的,但他倆的創作卻被認為是兩個極端。盧西安·弗洛伊德的偉大,被認為是用盡一生去畫“一幅畫”。而有些偉大的藝術家則通過不斷地“推翻”自己去抵達新的境界,其代表就是霍克尼。對此,霍克尼告訴新京報記者說,“弗洛伊德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很喜歡他的畫。而就我個人來說,改變只是因為我想尋找更多激發我興趣的事物,畢竟我幾乎對任何跟圖像有關的事物都有興趣。”
不過盡管樂于嘗試,樂于改變,但當別的藝術家都在做當代藝術時,霍克尼卻開始畫風景畫。這被認為是種藝術上的倒退。對此,霍克尼說,“我只是追隨我的直覺。其實我作品的主題一直很傳統,就是人物、風景、靜物。這是西方古典藝術中再傳統不過的主題了。我并不認為現在繪畫會死亡,我們永遠可以在傳統里找到它固有的生命力。”
為此,也只有畫畫能讓霍克尼擺脫情緒低落,“如果我不畫畫,我會感到低落。因為如果不畫畫的話,我能干什么呢?而當我畫畫的時候,我覺得我只有30歲。因此我一直在畫。這是畢加索的說法,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而在未來的創作計劃中,霍克尼透露自己將會對“玩牌者”這個主題繼續畫下去。“玩牌者”這個主題曾出現在塞尚筆下,并曾賣出了16億元。而大衛·霍克尼向記者指出,他之所以也很著迷這個主題是因為人們在玩牌的時候大體保持靜止,可以讓其仔細觀察,同時其中也有很多可以表現的細節,為此“也許我會繼續多畫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