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充仁(1907-1998)是一位名揚海外的藝術大師,是我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名藝術教育家。他為多位著名的政治首腦藝術大師塑像,他是埃爾熱《丁丁歷險記》筆下的人物素材,并共同創作《丁丁在遠東》,其中《藍蓮花》被印刷2.5億冊,“中國張”斐名海外。他在油畫、水彩畫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詣都很深,堪稱一代雕塑大師、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現代中國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
編者
張充仁是上海人。1914年入土山灣美術工場照相制版間隨愛爾蘭籍導師習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學比利時,在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習雕塑,1935年畢業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1936年在上海舉辦歸國展覽,開辦“充仁畫室”。改革開放后,張充仁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文學藝術系主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上海美專雕塑系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和上海市政協委員,歷任之江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秘書長,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主任。出版《張充仁雕塑選》、《張充仁水彩畫選》等,作品《無產階級革命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獲上海紀念性雕塑一等獎。
生平經歷
1907年,上海徐家匯是一個天主教聚集之處。父親張少圃是個木雕藝人,母親則擅長刺繡,能繡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張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愛繪畫。1921年,張充仁進入愛爾蘭人安敬齋創辦的土山灣印書館照相制版部學習、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還學習素描和法文,這些為張充仁的藝術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小學三年級時,他的圖畫成績得了第一名。但在頒獎時,因大風吹落獎品上的紙條,錯頒他為第二名。此事在他一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好像在冥冥之中啟示我,雖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這樣的事一直持續到我的一生”。無論是看他生平或讀他的傳記,我們都能得到這種印象。
1931年9月,張充仁乘郵輪赴馬賽,10月即考入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師從巴斯夭(Alfred Bastien)。他在油畫班里是巴斯夭教授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33年,美術學院學期結束,張充仁獲油畫風景第一名、禽獸解剖第一名、透視學第一名、油畫構圖(人物)第二名、人體解剖第二名、圖案構成第二名,由布魯塞爾市長授獎。4月15日,當時中國駐比使館為他頒發“三育獎章”。
1934年,經陸徵祥和魯汶大學戈賽神父介紹。結識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為埃爾熱創作中國題材的故事即《藍蓬花》(《丁丁在中國》)提供了無私的幫助和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兩人也從此建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1935年畢業,獲布魯塞爾市政府頒贈金質獎。他在留學期間,秉承的是羅丹的現實主義畫。張充仁回國后,創辦了充仁畫室。在小洋房里,他先后培訓學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內外,其中較著名的有:嚴友人、邱瑞敏等,為我國繪畫、雕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抗戰期間,他嚴厲的抨擊淪陷區的黃色頹廢之風,雕塑了《戀愛與責任》,告誡青年人在戀愛時不要忘卻身上的社會責任。
1979年為上海東南紡織廠成立30周年設計了國內第一枚大銅章——《上海東南紡織廠成立30周年紀念》,由上海造幣廠采用純銅限量精鑄,成為了當代中國銅章藝術的引領者。1985年應法國藝術收藏館之請,張充仁特為自己雕塑了一只右手,與畢加索、羅丹的手,一同為該館永久收藏,全球藝術家獲此殊榮者僅此三人而已。1998年10月8日,張充仁病逝。
然而,張充仁在其祖國所獲的聲譽,長期以來與其藝術成就并不匹配,現今在中國許多歷史系和藝術系的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他的經歷,這是耐人尋味的。
埃爾熱的《丁丁歷險記》1934年,他結識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20世紀報》的連環畫周刊主編埃爾熱正在構思系列作品《丁丁歷險記》的第五個故事,丁丁的下一個目的地是遠東。但是對埃爾熱來說,東方、中國只是遙遠陌生的地理存在,直到一個名叫張充仁的中國青年留學生來到他的創作世界。
埃爾熱在張充仁的講述里漸漸走進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兩人決定共同創作《丁丁在遠東》。1934年8月起,《丁丁在遠東》開始在報上連載,每周一版,持續52期,這部講述日本侵略中國時期丁丁與朋友“張”的歷險故事于1935年底印成連環畫冊《藍蓮花》正式出版。在埃爾熱的筆下,張充仁經過六次漸變處理,成為24本《丁丁歷險記》中唯一的真實人物“中國張”。這套被譯成65國文字、發行2.5億冊的連環畫使西方國家近10億人了解了“中國張”和張充仁。《藍蓬花》也成為埃爾熱創作的轉折點,“丁丁”系列由此從早期的主觀臆想進入到嚴肅認真的創作階段。
1989年,張充仁為埃爾熱塑制大銅像。當埃爾熱在四十年后與張充仁通信時,仍然這樣寫道:“是你讓我繼馬可·波羅之后認識了中國,認識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藝術和藝術家,我仍然專心于《道德經》和《莊子》,這兩本書也是你向我推薦的。”他和埃爾熱在分別半個世紀后的重逢,轟動了歐洲,比利時國王宴請他,皇后親自拜訪他,而歐洲人民更想見見這位久仰大名的“中國張”,宣傳媒體介紹張充仁甚至超過來訪的外國元首。
默社與充仁畫室
1936年,張充仁經馬相伯介紹,結識了蔡元培。蔡元培十分欣賞張充仁的創作,希望他努力設法讓中國了解雕塑藝術,為社會美學啟蒙教育做出貢獻。他與徐悲鴻,上海新華藝專的汪亞塵、周碧初、朱屺瞻,蘇州美專的顏文樑,上海藝專的陳抱一等畫壇友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西洋畫藝術團體,取名為“默社”。默社規定,成員每隔兩周聚會一次,每年夏秋之間舉辦成員新作品展覽。他們以行動力倡“沉著忍默,實際工作,不尚空談”的藝術精神,意在通過嚴肅創作和宣傳,使藝術界的風氣煥然一新。
他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集繪畫、雕塑創作和教學于一體的《充仁畫室》,為馬相伯、于右任、馮玉祥等愛國人士、社會名流塑像,為學生們授業解惑。直到文革開始,當時充仁畫室的大門是敞開著的,有許多人會來,甚至美專畢業學生也會過來。當時的張充仁是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生計的,但是他卻收了許多交不起學費的學生,也許出于對自己的身世的思考,他有時更加關照這些“窮學生”。有空的時候,他還會帶學生去復興公園、郊區去寫生。先畫一張示范作品,有時是油畫,更多的是水彩畫。
張充仁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只想把愛奉獻,他不想更無能力與門戶之見爭斗,所以他雖然擔任了城市雕塑委員會的上海委員,但他所創作的一些雕塑絕大多數只停留在小樣階段,沒能翻制成大型銅像來裝飾城市。也許張充仁還算是幸運的,除了“文革”中受的迫害,比起劉海粟、林風眠、吳湖帆等老一輩藝術家,在解放后的一系列運動中他所受的沖擊還算小一些。1988年我和張充仁在巴黎促膝談心時,他談起解放初期運動中,一些人逼他揭發其他人的問題,而他又不愿意昧著良心說瞎話,幾天下來他被斗得受不了了,一天在回家的途中,走到復興公園附近,突然暈倒在地,正好同行的劉海粟先生在,把張充仁送到醫院急診。幾天后,陳毅市長在科學會堂講:“有位藝術家不愿講違心話,就不要硬逼人家講嘛。”陳市長的一句公正話,救了張充仁。所以張充仁在內地,雖然有點受壓制,有些不得志,但他有真才實學,有巨大的國際聲譽,更有一些愛才的領導的保護,他還算是幸運的。雕塑之泥塑神手
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素有“南張北劉”之稱。劉為劉開渠,張即為張充仁。
西方的雕塑藝術發生了層出不窮的變化,出現了以象征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為鮮明特征的現代派藝術,挑戰傳統的雕塑法則,進入了當代雕塑藝術的新紀元。羅丹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但在西方,羅丹的雕塑風格卻沒能很好的傳承下來,張充仁是羅丹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和發揚了羅丹的“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雕塑的傳統,十分注重超越雕塑本體的內在精神,用自己獨特的泥塑語言來表現獨特的藝術思考。他運用羅丹的風格和技法,但不原搬照抄;而是和祖國秦漢以來的雕塑精神結合起來,使他的雕塑更顯東方神韻,他融合中西藝術,形成了他“西法東魂”的雕塑特色。一件歷史性的作品,不僅要做到造型正確,而且要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的脾氣秉性,而這種外形與內心的真實把握,來自正確的觀察和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這樣才能做出中國人所說的“神形俱備”的力作。
張充仁是留歐回國同窗中以雕塑見長的佼佼者。在當時特殊的現實中,即使他努力改造思想,爭取進步并作了一系列歌頌工農兵的優秀作品,依然很難在城市雕塑中立足。解放初期,張充仁參與投標上海市政府擬在外灘建立的“人民英雄紀念塔”,巨型雕塑兩次評審獲得第一,得到時任陳毅市長的首肯,但在“資產階級思想嚴重的張充仁所設計的圖樣是不妥當的。此人在文藝整風以后尚如此毫無進步”的評判打壓下,張充仁的雕塑慘遭毀滅,僅余照片兩張,“文革”期間的遭遇更可想而知,被關進“牛棚”的張充仁和豐子愷一起接受改造,張充仁的大批水彩畫、油畫被付之一炬,雕塑砸碎一地。因此,這次的“張充仁文獻展”始于1936年張充仁歸國美術展,而終于1966年,或正是選擇回避這段時代的無奈。
中國現代雕塑藝術大師張充仁紀念館在他的家鄉上海閔行區七寶鎮開館。紀念館坐落在上海復興路口上的那座紀念民族音樂家聶耳的雕像《起來》,就是張充仁的作品。1983年,上海市政府決定為人民音樂家、國歌的作者聶耳鑄一尊銅像,遴選的結果,張充仁為他青年時代在南國社時期認識的比他小五歲的黝黑、樂觀的南方小伙子,英年早逝的聶耳設計塑造的聶耳立像《起來》,再獲第一。可是鑄像之事,因眾說紛紜,久久未見實施,難怪當時張老嘆道: “在內地,每次舉行雕塑比賽,我總是第一名,但沒有一次方案被正式錄用鑄成銅像矗立起來的。”
上海美術界推舉張充仁為齊白石塑像。他手捏泥巴,采用以塑為主,略加雕刻的手法,把泥巴捏成大小不一的泥丸子,然后迅速確定齊白石的面貌特征,在輪廓線上一點點加上去。張充仁一邊塑一邊思考,應先抓住整體莊重好思的頭額,滄桑在額頭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腦后紛披的頭發可襯托前面古樸儀容,處理應簡潔。稍微隆起而緊縮的眉心,連接向上彎曲的額紋,可以表達其久經閱歷而容納人世炎涼的變化。戴著的眼鏡有點洋氣,應當免除,而挖大瞳孔可以射出老人鐘愛自然的畫家個性。雙唇緊抿,胡須飄逸,用明暗對比強烈的粗獷線條,雕出樸實而靈黠的神韻,還略顯出驕矜的心態。肖像雕塑完成,張充仁請齊老觀看。齊白石驚呼:“好,有神!”他像個孩子般一手提起袍角,一手豎起小拇指捋著胡須,哆嗦著嘴巴作不出聲。齊白石兜了兩個圈子后,拍了一下畫桌:“請充仁小弟拿張紙來,我要寫幾個字贈給你呀。”說完,揮毫寫下:“泥塑之神手也”,落款處寫上“充仁先生正,八十六歲,白石”。
張充仁生前還曾為許多名人塑像,如馬相伯、于右任、蔣介石、馮玉祥、司徒雷登、聶耳、埃爾熱、密特朗、鄧小平。每一種塑像均能傳達人物的神韻及內心世界,使觀者感到作品既來自于生活,又超拔于生活,他的風景水彩或油畫,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覺的同時無疑又能看出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平靜而安詳的思考和悟解。
張充仁是現代中國老一輩雕塑家、畫家,在藝壇辛勤耕耘70年之久。長于肖像雕塑,尚寫實,重視神態刻畫,風格質樸有力,與社會現實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系。其油畫渾厚有力,表現了愛國熱忱和人道主義精神。他的水彩畫,色彩響亮,風格沉著從容。其創辦的充仁畫室,數十年間培育了許多人材。經半個世紀追求,建立起個人的獨特寫實藝術風格。雕塑崇尚羅丹,尚寫實,作品追求形似之中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在魅力。油畫風格渾厚,表現了愛國熱忱和人道主義精神。水彩畫風格奔放,色彩明亮。又為美術教育家,畢生辦充仁畫室,培養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學生。
結語
張充仁先生一生勤奮敬業,自強不息,執著地追求藝術真諦,攀登藝術高峰。年輕時他就刻苦地在繪畫、攝影、戲劇等領域里闖蕩,磨練藝術靈感。當他傾心投身油畫、雕塑、水彩等西洋美術之后,仍堅持研究歷代國畫、書法名家大作,積蓄中國文化底蘊。他為中國水彩畫、油畫的興盛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泥塑之神手”,足以堪稱我國當代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又不愧為世界級的雕塑藝術大師。他多才多藝,又不知疲倦,以畢生的心血為后人留下了難以確切計數的傳世之作,其藝術價值必將與時俱增。他當年創辦“充仁畫室”,開辟藝術教育新天地,不但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而且將上海的美術事業推上了新臺階。他長期從事西洋畫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一批批日后推進當代美術事業發展的學生,是他的又一項傳世杰作。
張充仁先生是極其難得的跨越洲際的中國藝術家,是杰出的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先驅者,他貢獻卓著,其意義深遠。他把中國文化帶到了歐洲,更把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和獨具特色的藝術風采展現于世界。在法語系國家中,約有十億人通過“丁丁”認識了他,他的大名在歐洲婦孺皆知,并影響了幾代人。從而,使無數的西方人由于知曉“中國張”而走近了他的祖國,由于崇敬張充仁藝術而熱愛華夏文明。張先生又把先進的西洋美術技法帶回中國,推動了上海美術界歷史性的變革;他將西方文明和先進理念介紹給人們,促進了海派文化的發展。尤其難能可貴是,他與埃爾熱的藝術合作和情感交融,堪稱中西文化相敬同榮的典范,是我們拓展文化多元性,大步走向世界,并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