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果殼的數據。到2010年,全球每年超過100萬例心臟外科手術中,70%以上是冠心病的外科治療,其中超過50%使用的是心臟搭橋手術。而全球每年有17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日歷翻到了9月。世界心臟聯盟確定,從2000年9月24日開始,每年9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今年的9月,將迎來第15個世界心臟日。既然是心臟日,我們就有必要翻開歷史,認識兩位著名的心臟病外科專家。
先說一位,美國著名心臟外科學家德貝基。1932年,德貝基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就已發明了心臟滾壓泵,成為心肺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啟了開心手術的全新時代。隨后,他投入人工心臟和心臟起搏器的研究,1950年,他又涉足動脈瘤和血管栓塞的研究。當然,讓德貝基永載史冊的還是6萬例心臟搭橋手術。
經德貝基之手重生的患者數不清,既有赤貧的農民,也有國家總統。德貝基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割開那些名人的前胸,你會發現,里面實際上全都差不多。2008年,布什總統為他頒發了美國公民的最高獎“國會金質獎章”,是年7月,德貝基逝世,享年99歲。再說一位。2000年7月29日,阿根廷著名心臟病外科專家、世界主動脈—冠狀動脈搭橋技術(俗稱心臟搭橋手術)的創始人法瓦洛羅,用一支左輪手槍,射穿了自己的心臟。名醫之死,使世界醫學界扼腕。
法瓦洛羅于1923年出生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市。1967年他在美進修胸外科專業時,首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主動脈—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項手術解決了醫學界在心臟病治療上的一大難題,為“搭橋”手術開創了先河。及至1992年,他總共做過1.39萬次搭橋手術,被譽為“改變現代醫術和革新心臟醫學的世界杰出人物”。
法瓦洛羅回到阿根廷后,創辦了“法瓦洛羅心臟病治療基金會”,他的死因,據猜測是他的基金會欠下5000萬美元債款,還有巨大的應收款要不回來。他給友人寫信說:他已處于有史以來最困難的境地,天天去討債,變成了一個乞丐。
一出是喜劇,一出是悲劇,但是,在心外史上,他們都注定不朽。我記得一位心胸外科醫生說起第一次參與手術的經歷。“小小的手術室早已人滿為患,每個人都身負重任——麻醉師,器械護士,心肺機灌注師,手術醫生和助手——病人的胸腔已經被撐開,主刀醫生忙著分離胸壁內部的一段小血管,而另一組助手也正在病人小腿邊忙碌著,打算取下一段靜脈。而整場手術的主角,那顆正在胸腔里緩緩跳動的心臟,已經準備好了暫時休息—— ”
外科手術間在英語里被稱作Operating theater,原意是劇院。兩百年前,外科醫生們的手術臺就像劇場舞臺,周圍坐滿了學生和觀眾。現如今,盡管手術室不再對外開放,但依然每天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大作。而僅僅為了了解心臟的工作方式,人類就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了數百年,直到命運女神露出微笑。 那硝煙彌漫的醫學戰場上,充滿了前輩的熱血和智慧。你能想象,妖嬈艷麗,璀璨奪目,世人趨之若騖的外科之花,當初的綻放多么艱難,飽含鮮血和熱淚。
“外科之父”比爾羅特曾下過一個“魔咒”:“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身敗名裂。”但是,總有先驅者甘冒大不韙,也要打破那纏繞在心上的魔咒,就如同德貝基醫生和法瓦洛羅醫生。 于是,心外的發展史就有了諸多的第一次被銘記,第一例B-T分流術、第一例房缺修補術、第一臺人工心肺機、第一個心臟起搏器、第一例冠狀動脈搭橋術、第一例心臟移植。人體試驗不同于愛迪生實驗燈泡,敗了多少次之后,還可以宣稱成功地發現了999種不合適的材料。也正因為此,醫學本身就是傳奇,上演的每一幕,都是劇院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