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想被父母掌控
“現在最后悔的就是教會我媽用微信。”初二學生小王說,父母混進自己的朋友圈讓她有種被監控的感覺,“晚上打游戲發條朋友圈,老媽馬上回復說明天還上課,怎么不趕緊睡覺?偶爾心情不好發條狀態,結果被爸媽輪番關心,非要解釋出了什么事。同學聚會發張照片,第一時間問我是哪幾個朋友?好像總有一雙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
最后,小王選擇了把父母從自己的朋友圈“屏蔽”掉。她說,對于父母的關心,她也理解,但這讓她覺得自己不能與朋友在微信上暢所欲言了。
加孩子微信卻被“拉黑”的現象,也讓不少父母耿耿于懷。市民肖先生說:“常常看不到兒子分享消息,后來才發現是被拉黑了。我只是想,微信溝通更方便,沒想到會這樣。”還有家長甚至注冊新賬號,裝作陌生人去看孩子的朋友圈,結果因為留言“露餡”了,雙方大吵了一架。
青春期貴在獨立
心理專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家長進入自己的朋友圈,這跟青春期發育特點有關系。青春期是人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女孩在10~11歲進入青春前期,男孩大概在12~13歲。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都有快速的發展,思維獨立判斷性及自我意識加強。盡管他們生活上不能獨立,想法也不太成熟,但仍希望家長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人來尊重,他們需要獨立的空間,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讓家長介入。
這時,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模式就需要有所轉換。在兒童時代,家長教養孩子更多是靠命令,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而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是“乖寶寶”,對于家長的命令會產生抵觸心理,渴望家長認可他的獨立性,征求他的意見。那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原本占據優勢的家長也要逐漸放下權力,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平等相待。由于孩子成長發育不成熟,思想比較幼稚,家長要抓大放小,在原則性上有所把握,比如堅決制止青少年違法犯罪;細節方面大膽放手,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和孩子做好朋友
當親子間產生沖突時,雙方必定都是有問題的。如果不能改變孩子,那么家長不妨從改變自己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了解孩子當前的需求。一位成功的家長,他的經驗里一定有一條:和孩子做好朋友。
1.換位思考
談到轉變相處模式,平等對待孩子,常有家長表示習慣根深蒂固,無意識之中就會帶出命令式的話語,引發孩子的反感。家長可以換位思考,回憶一下自己十多歲時,是否也有同樣的叛逆心理?要知道,在成人間的交流里,如果一個人一直命令和批評另一個人,那么溝通一定不順暢,而青春期孩子正處于向成人過渡的敏感時期,更要將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對待,特別是“權威型”家長,要注意朝著亦師亦友的關系去轉變。
2.家庭會議
家長既然發現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有意識地把孩子當作家庭一份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僅憑自己做決定。可以定期開家庭會議,將家里的事情擺出來,一家三口都要提出意見。在中國,很多家庭沒有公開商議家事的習慣,家長要求孩子一心學習,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卻忽視了孩子的成長是各方面的。實際上,孩子既然是群體的一員,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參加家庭會議對于鍛煉孩子的處事能力,培養責任心很有幫助,越早實施,效果越佳。
3.給足空間
從最早的翻看手機短信,到檢查QQ上沒上線,再到現在的“潛伏”朋友圈,家長“監控”孩子的手段不同,究其原因都在于“不放心”。其實,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必須給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能自由成長。為此,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活動,培養興趣點,或者讓孩子自己進入夏令營鍛煉。相信孩子能夠明辨是非,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在遇到問題沒有頭緒時,第一個會來征求父母意見,因為青春期孩子還是有依賴性,而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這樣一來,家長該不該“潛伏”朋友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家長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肯定主動要求家長加好友。如果家長加孩子微信的目的是要控制孩子,雙方的關系是對抗性的,那么家長應進行反思,耐心溝通,直到沒有抵觸情緒為止。
把握成長關鍵期
人的成長在一生中有大致三個關鍵期。首先是0~6歲的幼兒發展關鍵期,尤其0~3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時間,倘若過于溺愛,孩子未來的自立能力就很差。接下來的青春期又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是培養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階段。因為發育早晚有差別,10~18歲都可能經歷青春期,每個人需經歷四五年。青春期后進入大學,世界觀、人生觀仍表現出較強的可塑性,畢業后大致定型。
相較而言,很多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學習懶散不上心,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成長的關鍵期沒有把握住。現在物質豐富,溺愛過度的孩子較為自私,有以我為主、說一不二的心態。很多孩子癡迷于玩電子游戲,畢竟玩游戲的成就感比學習知識快得多。此外,每個年齡段都有應做的事情,現在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報班,幼兒園的孩子特別渴望去玩,但過多的課業負擔讓他逃避學習,這種厭惡感延續到小學、初中、高中,在青春期往往大爆發。我們希望孩子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所以建議家長針對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目的性地去玩,比如參與集體活動,培養團結意識,去超市學習結賬,認識社會秩序等。
異性交往不可堵
青春期孩子與異性的交往,經常令家長既困惑又擔心,生怕“早戀”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實,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隨著第二性征的發育和性激素分泌,男孩和女孩都會逐漸對異性感興趣,刻意做些事情吸引異性。孩子一般是被異性同學的某個與他互補的特質吸引,比如學習好,聰明,堅強,做事有條理等,這都是很正常的,甚至稱不上早戀。之所以孩子不愿意告訴家長,是因為很多家長一聽到異性交往,就如臨大敵,表現出否定、責備的態度,甚至上升到道德層面,導致孩子不敢說。
如果家長想要了解孩子這方面的情況,可用一些話題開啟談話,比如“你們班的女生XXX很漂亮”,孩子就可能回應,家長也可以尋找一個契機,比如看電視時轉述一些青春發育期的特點,告訴孩子異性間的好感是正常的。這樣,孩子遇到這類問題時,會更愿意與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