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終未改
1994年,朱同玉拿到了博士畢業(yè)證書,37歲那年獲得了正高職稱,39歲已經是博士生導師。從醫(yī)26年,從朱醫(yī)生到朱教授、朱院長,他說:“治病救人是我終生的職業(yè),解除病痛、創(chuàng)新醫(yī)學知識,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乃一生的追求。”
每天清晨6:30,是朱同玉雷打不動的晨讀時間,“學習最新的醫(yī)療知識和資訊,即便出差在外也不例外”;7:10分開始每天例常查房,他會跟進幾位重點病患的病情,和團隊一起探討治療方案,給予年輕醫(yī)生們相關指導。門診、教學、研究和日常行政管理等,構成了朱同玉日常的生活,往往一天工作結束,已經是深夜10:00。

一年365年,每天工作15個小時的高強度勞碌,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初入醫(yī)門時宣讀過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直牢記心底,在必要情況下,將病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更何況,患者已經被病痛糾纏身心俱疲,身為醫(yī)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讓病患安心也是我的責任?!背嘧又?,從未更改。
屢創(chuàng)奇跡的“朱大膽”
面對挑戰(zhàn),朱同玉和他的伙伴們從不曾退縮和氣餒,也因如此,他一度被業(yè)內和病患們喚作“朱大膽”。2009年,他和中山醫(yī)院專家團隊實施的國內首例 Denys-Drash綜合征患兒的活體親屬腎移植,就是不折不扣的奇跡。
當時年僅五歲的小旸旸被診斷為極罕見的DenysDrash綜合征,“這種病,全世界只有20多例,我國僅此1例。因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唯一的生路就是腎移植。”乳糜腹、隱睪、先天性的腎病等疾病纏身,折磨得旸旸瘦瘦小小,體重只有不到五公斤。
雖然小旸旸的媽媽配型成功,能為孩子捐出一個腎臟,奈何成人腎臟太大而孩子盆腔太小,傳統(tǒng)的將移植腎放入盆腔的移植手術經驗根本行不通,只得另辟位置……如此復雜的情況,當時連國際上可供參考的經驗都極少,救治壓力很大。但“朱大膽”帶著同事們頂著壓力,徹夜討論,翻遍國內外資料,搜集任何與之有關的線索:“救這孩子只有腎移植一條路,手術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把媽媽的腎臟安放到了小旸旸的腹腔中,用腹膜保護好移植腎,以防止腎臟在腹腔內過度移動,將供腎動脈與旸旸的腹主動脈端側吻合,供腎靜脈與旸旸下腔靜脈端側吻合……”5個小時后手術結束,宣布小旸旸手術成功的時候,孩子父親喜極而泣。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睆氖旅谀蛲饪乒ぷ鞫嗄陙?,朱同玉已主持了1000多例腎移植手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醫(yī)學手段和方法,拿下了多個第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機器人活體供腎腎移植;國內首例Denys-Drash綜合征患兒的活體親屬腎移植,解決了多項先天性畸形腎移植的技術難題;完成了國內首例高難度孤立腎第4次腎移植;腹腔鏡活體腎移植數量和質量為全國之最;高齡夫妻腎移植打破國內利用供體的年齡極限;開展了亞洲首例序貫心肝腎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
管理有奇招
作為院領導,朱同玉在行政管理上也毫不松懈、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辦法:“效率”、“公平”和“民主”就是朱同玉管理的秘訣。
剛兼任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院長時,某天朱同玉在公交車上無意中聽乘客討論,在青浦分院預約做B超竟要輪候等待21天。當時朱同玉就急了,“病情不就被耽擱了嗎?長此以往誰還愿意來這里看病?”他立刻從這個科室入手推行全新的績效改革,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隨著績效改革逐漸推廣到全院,青浦分院的各科室效率明顯改善和提高,如今,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已經成為三級醫(yī)院中不用預約、全部能夠當天做完B超的醫(yī)院。
講民主也是朱同玉管理風格的重點。每次在青浦分院開會,他永遠最后一個發(fā)言:“一旦我首先發(fā)言,往往會有一些導向性,會影響別人的思路?!贝送猓嗥址衷豪镞€實行創(chuàng)新的”科室經理制”,科室由科主任以及科室經理兩套班子的管理,為科室主任減負、分權,也更有利于年輕醫(yī)生的成長。
“三年前,奉命管理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肩負政府5+3+1醫(yī)改的任務,創(chuàng)建郊區(qū)醫(yī)院升三級醫(yī)院的任務。”2015年4月10日,經過1095天的努力和等待,朱院長帶領的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獲得了政府的正式授牌:三級乙等綜合醫(yī)院。
QA
《問健康畫報》:您對病人為何能盡心至此?
朱同玉:這是我的責任。其實做醫(yī)生,發(fā)自內心的堅持就是作為醫(yī)生的力量。
可能受從小教育的影響,我認為生病是痛苦的,除非是非常富裕的家庭,否則一定會在經濟上受到打擊,身為醫(yī)者幫助病患,不可能收紅包。有病患說,醫(yī)生我沒錢配型了,我摸摸口袋還有些錢,就拿給他說,你去配吧——那是下意識的反應,這么多年,我?guī)椭拇蟛糠植』级紩€錢。有時遇見特別貧困的病人,我們科里會集體捐款。
《問健康畫報》:能介紹一下您的專利嗎?
朱同玉:有一個專利非常有前景,甚至能像阿司匹林一樣推廣使用。它是一個小分子的多肽,對我們的心肝腎腦等臟器保護作用非常強。比如說,腎臟拿到體外就會缺血,導致傷損,這個藥就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是什么機制呢?動物會有休眠,冬眠,它在地下半年不吃不喝,細胞依舊正常,這是為什么?它生命中的一個途徑是被激活的,激活這個途徑,細胞就不凋亡。想想看,如果有人心梗了,你要把血管六個小時之內開通,細胞才能活過來,如果我用了這個多肽后細胞能活12小時,不就有時間治療了嗎?器官移植中腎臟在體外放的時間不夠長,如果有了這個,就可以做更多事情。這項專利在應用方面的前景很可觀。
另外,我們還有個試劑盒可以診斷排斥反應。
我們堅持認為,醫(yī)學研究的目的,不僅是把money變成paper,更重要的是把paper變成productivity,我們把科研經費變成論文,再把專業(yè)論文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力,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發(fā)表了論文就結束了,那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那是極大的浪費,那么多人辛苦研究的成果,目標也是希望有益于全人類,應該盡可能轉化進入市場,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