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養氣血,祛邪不忘扶正
秋季的天氣由熱轉涼,早晚溫差比較大。“寒”是造成血脈不通的禍首,白天心腦血管處于擴張的狀態,但到了夜間,驟然下降的溫度則易導致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血壓不穩。所以在秋季,心腦血管病人特別是老年人要注意預防疾病的突發。
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源在于血脈不通。心腦血管病人中,年輕人以實證為主,多為瘀血阻絡型;老年人主要是脾虛,肝腎不足;糖尿病病人一般表現為氣虛、陰虛,最終都因為阻塞血脈運行而引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調養氣血是治病的關鍵,治療原則是“祛邪不忘扶正”。中醫上把瘀血和痰都視為“邪”,在活血化痰的同時也要加入扶正的藥物,因為邪氣會耗傷正氣,加扶正藥有利于疾病恢復。老年人一般都是臟腑虛衰,氣虛陰虛,“虛”就是正氣虛弱,更要服用扶正藥物來補氣。
黃芪是大家熟悉的一種藥材,補氣效果顯著;太子參益氣不傷陰,可以起到氣陰雙補的效果;補脾氣可用二陳湯,包括陳皮、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脾是后天之本,補脾氣能生血,還有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
秋季食補重在養陰清燥
秋天天氣干燥,飲食上應該避免吃太多上火的食物,再加上馬上就到冬季了,要開始貯藏精氣,不妨多吃些養陰清燥的食物,如蘿卜、銀耳、梨等,起到潤肺養陰的效果。
現在年輕人的心腦血管發病率也高,多是起居飲食不規律,再加上工作壓力大,勞累過度造成的。提醒年輕人要起居有節,避免過度勞累。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要注意控制血壓等,秋季氣溫下降,要及時調整衣著,重視夜間的保暖。
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大忌,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都是會傷到五臟六腑的,心腦血管患者在秋季要重視情緒的控制,避免生氣、著急、疲累等。
隨身帶急救藥以防萬一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展很快,很可能當天只是不適,到第二、三天便出現腦水腫、壓迫神經等癥狀,所以一旦發現胸痛、頭暈,最好馬上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時機。長年患心腦血管疾病,沒有進行性加重的人,可服中藥調理。可用三七粉沖水或黃芪泡水喝,補氣活血。如果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可用西洋參泡水喝。
心梗、腦出血、急性腦梗塞等是心腦血管疾病中最容易突發的,患者盡量隨身攜帶急救藥以防萬一。西藥方面,除了有禁忌癥的患者外,都可以常備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確診冠心病、心絞痛且頻繁發作者要隨時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中藥方面,可常備速效救心丸和丹參滴丸,相對其他中藥起效快,出現胸悶、胸痛時就可以服用,要注意服用足夠的劑量。速效救心丸一次要含服6粒,丹參滴丸至少要含服10粒,很多病人一次只服用一兩粒,是沒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