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大地風起云涌。
眾籌、風投、孵化器、創業咖啡、“黃金十條”、“青桐匯”、創業學院……各種與創業相關的新生事物在武漢不斷涌現。
平均每天,武漢有百余家新企業呱呱落地,一批有技術、有膽識、有能力、有眼光的創業先鋒,在市場大潮收獲著經驗和財富,激蕩著創業熱情。
今起,本報推出《創業先鋒》欄目,展示一批創業者打拼的故事,分享他們的成功喜悅,也為更多打造“創業之城”的奮斗者們喝彩。
近兩三年,在創業領域出現了具有樣本意義的“華科男”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由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創立的創業公司已超過百家。不久前,福布斯中文版發布“2015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30 Under 30)”,有3位入選者是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占到總數的10%,在全國高校中只此一家。
在社交網絡和媒體上,這群嶄露頭角的“華科男”受到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曾以《華科大學生為何能叱咤“創業江湖”》、《風投為啥對華科學生創業情有獨鐘》等為題,聚焦其創業活動;以《那些拿到千萬融資的理工男》、《中國互聯網創業江湖之“華科系”》等為題的財經文章,則在各種創投網站及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廣為流傳。
“華科男”:創辦公司科技含量高
16年前的1999年,大三女生李玲玲“下海”開辦了一家門鎖公司,成為那個時代大學生創業最早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創業第一人”。
今年3月,騰訊公司發布的《2014中國城市高校創新創業排行榜》顯示,華中科技大學創業者數量居全國高校第七。但在收益榜上力壓清華、北大,位居全國第一。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玉介紹,華中科大一直是武漢創業的“重鎮”,尤其是在IT互聯網領域,涌現了PPTV創始人姚欣、海豚瀏覽器楊永智等一批創業者,“微信之父”張小龍、阿里巴巴副總裁涂子沛、華為前副總裁李一男均從該校畢業。
在深圳、杭州等地,也有大量的“華科男”創業身影,如杭州淘米網創始人汪海兵、深圳樂行天下創始人周偉等。
近兩年來,涌現出超過100家科技含量高的華中科大學生的創業公司。其中不少受到風投青睞,融資規模達到上億美元。如去年,由楊永智創辦的海豚瀏覽器獲暢游1.2億美元戰略投資。
粗略統計,從2013年起,“華科男”創業項目吸引的風投已超過6億美元。
“華科男”:多是學霸和技術男
“華科男”的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移動互聯網、硬件、在線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
技術門檻高、商業模式“輕”、用戶面廣,是其共同特點。
記者觀察,“華科男”大多是學霸、技術男。技術,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創業最初的切入口。
2004年,還是一名研究生的姚欣,為了能在電腦上看世界杯,在宿舍憋了3個月,寫出了人生的第一個大程序——PPLIVE。
還在上學時,海豚瀏覽器的楊永智、劉鐵峰等人就被評為“微軟全球最有價值專家”,曾到比爾·蓋茨家中做客。2011年,有感于安卓原裝的瀏覽器太過難用,便自己動手開發。
還是一名大三學生時,樂行天下創始人周偉就獲中國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并與在大賽中認識的5名好友組成了開發團隊。
除了技術之外,勃勃雄心也是“華科男”們不可或缺的成功素質。
據悉,許多“華科男”是多次創業,屢敗屢戰,還有的放棄大公司高薪,白手起家。如楊永智曾在微軟任職,待遇優厚,而回漢創業后,相當一段時間窩在出租屋,困難時曾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華科男”:越來越多選擇在漢孵化
劉玉認為,除了科教優勢、學生個人素質之外,“華科男”現象還得益于校園濃郁的“創業文化”。
據介紹,該校設立了創業基金,并將興建“創業大廈”,為學生提供各種創業教育和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華中科大有超過70%的畢業生在讀期間有參與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經歷。
校園里活躍著各種創業社團,如“冰巖作坊”、“點團隊”、“聯創”等,10年來,由點團隊成員創辦或者參與創辦的公司已達27家。
這年,城市的創業氛圍也給新一代的“華科男”們以“現身說法”式的創業教育。
姚欣當年寫出PPLIVE的時候,還不知道風投為何物,見投資人還要到上海去。而現在的“華科男”們,張口“期權”閉口“估值”,對于創業有著較完備的知識。
風投在漢的興起和活躍,也為創業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多位投資人對記者表示,現在要投一個好項目得“搶破頭”。在“青桐匯”上,一個項目得到十幾張投資要約函的情景并不少見。由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創立的德迅投資,干脆把辦公室開到了點團隊的辦公樓里面,搶占“地利”。
越來越多“華科男”在武漢本土拿到投資,并選擇在本地孵化,如“戀愛筆記”創始人付小龍的公司,就是在“青桐匯”上受到風投的關注,其辦公場所和團隊,均在武漢。
“從國家到地方,都在鼓勵創新創業,武漢的創業環境也在不斷改善,未來一定會出更多創業的風云人物。”楊永智表示。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