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破產重整制度以社會利益為其價值追求。研究破產重整制度必須以利益平衡理論為基礎,在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能忽視債權人利益保護。本文從分析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理論出發,總結目前我國破產重整制度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現狀,從而提出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各種制度設想,克服《破產法》硬直性和片面性,促破產重整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 破產重整 債權人利益 利益平衡 破產法
2006年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使我國商法體系構建起了破產清算、破產和解、破產重整的三大破產制度體系,但在重整程序的立法設計和運行環境上還不夠完備。公司重整目的得以實現,在重整制度的設計上始終應以利益平衡作為理論基礎。 因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實現《破產法》力倡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如何避免因企業破產以及債權人利益保護不力而造成社會問題等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理論分析
(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破產重整制度多元化的價值目標使債權人利益、債務人利益、股東利益和社會利益等多種利益并存。 因而債務人和債權人及其他社會利益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筆者認為社會利益與債權人利益的沖突并非不可調節。社會公共利益是破產重整制度存在的意義,但是不能把破產重整制度與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對立起來。現代破產法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清算法,更是企業救助法;它的立法宗旨不僅要保護債權人公平受償的利益,同時還要兼顧債務人的合法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擔負起救助債務人尤其是拯救困境企業的任務。 和解制度的重點是消極預防債務人被宣告破產,;而重整制度卻正好相反,通過積極預防破產,充分調動各方利害關系人特別是債權人的積極性。破產重整制度設計的理念與和解制度迥異,應該用創新的思維來思考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
(二)信息不對稱與“結果不公”
在重整程序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債務人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業務能力,而債權人卻知之甚少,因而債務人有可能利用這些信息操縱重整程序,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相對于作為債務人的經營者而言,債權人的信息量不能夠與債權人相抗衡。我國《證券法》第63條規定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基于對信息公開重要性的考慮。在證券市場上,投資者對信息的掌握與發行人和上市公司無法比擬,投資者處于弱者地位。市場上的信息決定證券的供求關系,從而影響到證券價格和資源的配置。在破產重整制度中,信息之于債權人而言同樣十分重要。但是,債權人的弱者地位使其無法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所以看似“公正程序”的背后隱藏著“結果不公”。對于債權人而言,債務人的各種有關經營狀況的信息能夠及時、有效的被披露是維護其利益的重大進步。
二、 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現狀及問題
(一)債權人利益受忽視
清算是一種集體性概括執行方式,和解以意思自治為基礎,法律的強制性處于弱化地位;重整作為司法內的公司拯救手段,直接用國家的強制性規定維持大多數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有效性,最能體現國家的強力參與,法院的主導地位自始至終貫穿于企業重整的全過程。 因而相比于和解制度,破產重整更多了體現了公權力的主導和干預。權力本來是人類為了保障其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與自由,而賦予統治者的,其目的旨在要求他們能夠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保障和促進社會人的權利與自由。 在破產重整制度中,法院的主導型地位對債權人的利益兼顧不夠,權力失去了保障公民權利的良好品質。所以法院公權力的行使應該特別注意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充當好“守夜人”的角色,不斷弱化政府的權利,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凸顯。
(二)重整清償率與清算清償率的比較
《破產法》第87條規定重整計劃草案獲得法院強制批準的條件就是直接將重整清償率和清算清償率比較,只要重整清償率不低于清算清償率就應該強制批準重整計劃草案。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極易導致人們的誤解。既然在買殼上市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重整的經濟動因在于“殼”資源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同時債權人對保殼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法院在考慮對普通債權人重整清償率的比較標準時就不應設為清算清償率。 因為在買殼上市的破產重整中,“殼”資源的巨大價值利益未被債權人充分享受到,即使重整清償率高于清算清償率,但由于重整制度中的債權清償期限往往比較久,并且延期支付的利息不在考慮范圍中,所以不能當然的得出債權人利益就未受侵害的結論。
(三)擔保權人的利益保護問題
在普通的債權債務關系中,擔保權人因對擔保物享有優先受償權,但是,我國《破產法》第75條 規定擔保權人的優先受償權受限。重整將使擔保債權人的擔保權受到法律的強制性限制,為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擔保物重新回歸到債務人并由債務人控制使用。我國破產法規定只有擔保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擔保權人權利的,擔保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所以在實踐中,債權人要想證明擔保物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很困難,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所享有擔保權的財產被納入重整程序而無法優先受償,一旦擔保物重新回到債務人的手中,擔保權人就需承擔擔保物價值貶低或者受毀損的風險,這樣變相的損害了擔保權人的利益。
三、 健全破產重整制度中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
(一)完善破產重整的原因
破產重整制度是一種破產預防制度,在破產重整中應該滌除這樣的誤解:破產重整必須達到破產界限。一旦公司完全資不抵債,重整的成功率很低,此時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破產重整制度如果能夠將企業這匹\"千里馬\"通過重整程序救活,對于債權人、債務人以及社會公共利益而言不失為一件幸事。有學者認為結合《證券法》和《公司法》以及證監會的有關規定,建議在未來的有關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原因規定為:(1)公司最近3年連續虧損,已面臨暫停或終止上市;(2)公司資產財務狀況出現重大異常或業務遭受重大損失;(3)由于重大違法違規行為被證監會查處,非通過重整不足以解決的;(4)法院已受理破產申請。 作者認為將這四個原因納入破產重整的原因具有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防止重整程序被濫用,避免不符合重整條件的公司進入重整程序。
(二)構建債務人清償的客觀標準
誠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破產法》第87條第3款規定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筆者認為必須構建起債權人清償的客觀標準,促進重整清償率與清算清償率比較的科學化。在上市公司的破產重整中,上市公司的地位也即“殼”資源具有重大的利益,簡單的將重整清償率與清算清償率比較不合理,因為債權人并未充分享受到上市公司的\"殼\"資源給債權人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此外,重整制度是通過重整計劃促進企業的再建,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如果不將延期支付的利息計入債權清償的范圍則是對債權人利益的變相侵害。筆者認為在計算破產重整清算率時,必須構建債務人清償的客觀標準,將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以及延期支付的利息納入債務人應當清償的范圍,促進債權人對破產重整程序的積極性。
(三)構建擔保權人優先受償權制度
在破產重整制度中,擔保債權人承擔更大的風險,應該構建擔保權人優先受償權的制度。首先,應正確計算擔保物的價值。若以擔保物的清算價值為基礎,顯然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筆者認為引入市場價格機制是較為客觀的計算標準,能夠在債權人與債務人利益之間尋找到平衡,既保護了債務人不因擔保物的缺失而導致公司日常經營的不力,也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權利。其次,我國《破產法》限制了破產重整期間擔保權人擔保權的行使,僅僅規定擔保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擔保權人權利的,擔保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作者認為法律規定還很不完善,有必要增加有擔保債權人行使擔保物權的其他情形,如當擔保物對重整程序無任何實際意義時;或者擔保物的價值大大超出擔保權益等情況。
(四)建立健全個人責任追究機制
董事作為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在公司的日常營運中必須履行好勤勉忠實義務,特別是在破產重整中,更應如此。大陸法系國家認為董事的勤勉忠實義務是基于與公司間的委任合同關系而產生,在委托關系中,董事應為了委托人的利益,謹慎、認真的行使權利。作為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其是重整計劃的具體執行者,必須在企業瀕臨破產邊緣時謹慎行使管理權,保護債權人利益。幫助企業擺脫財務困境,按照破產重整計劃繼續營運。但是在強調對董事等高管人員責任的同時,也不應該將董事的責任無限擴大,引起責任追究的泛化。追究董事個人民事破產責任是一柄雙刃劍,在破產法中對董事的個人責任進行合理的規定是題中應有之意,而如何出臺相應的配套規定,對董事的公司行為給予有效監督、節制并提供相應的抗辯理由也非題外之論。
四、 結語
在公司重整程序中,為保障破產重整程序的順利進行,債權人限制了自己的權利,因而在追求利益平衡理念的指導下,筆者根據現行破產重整中的問題,提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措施:從完善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原因開始,構建債務人清償的客觀標準,建立擔保權人優先受償機制,并不斷完善董事等高管的責任追究機制,從而確保在維護社會利益的同時也注意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注釋:
汪世虎.法學視野的多方利益平衡與公司重整[J].法治論壇,2008(3):54.
賈純.企業破產重整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37.
徐睿.破產重整中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博弈[J].勞動保障世界,2012(5):82.
汪世虎.我國公司重整制度的的檢討與建議[J].現代法學,2006,28(2):135.
畢惠巖.論法院在破產重整程序中的較色和地位-以美國破產法律制度為中心展開[J].山東審判,2009(1):69.
郭道暉.認真對待權力[J].法學,2011(1):4.
袁嘉.上市公司破產重整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實證分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9.
《破產法》第75條:\"在重整期間,擔保權人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權暫停行使。\"
馬存利.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的金融創新手段初探[J].中國商法年刊,2008:168.
孫宏友,昝俊敏.英美董事個人在破產中所擔民事責任及對我國完善<破產法>的啟迪[J].現代財經,2010:96.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