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不斷變化,對外貿易額不斷攀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期間,中國借助有利的國際環境,借鑒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經驗,實行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實現了中國經濟20多年的快速發展。本文運用國際貿易條件有關理論并結合中國的發展實情來分析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在中國的可行性。
關鍵詞 出口導向 發展戰略 國際貿易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范例。我國在“出口導向”戰略的指導下,采取了一系列的外貿體制改革、鼓勵出口政策、優惠性的加工貿易政策、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擴大出口的積極性以及優惠性的貿易政策等措施。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在出口貿易領域陸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三大戰略:以質取勝戰略、 市場多元化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這些戰略的形成、 實施與逐漸完善,對于擴大我國出口的規模、范圍與水平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這些戰略及其政策措施的支持、促進、 服務下,我國出口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改革開放后我國出口導向貿易戰略的逐步推進。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借助有利的國際環境(中美正式建交,最后又加入世貿等)和向市場經濟邁進的制度變遷,并且借鑒東亞四小龍的成功經驗,我國的貿易發展戰略隨著貿易體制的改革(從不斷下放外貿權到加入世貿后取消貿易權的審批制)而不斷地調整、變革,其總的趨勢是從極端的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轉變。
(二)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特點。
經濟特征: 以本地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與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相結合,發展出口商品的生產從而加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階段特征 :中國處在主要以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如食品、服裝、紡織品、一般家電制造業等,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重點發展機器制造業。
(三)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局限性
①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外貿依存度急劇提高。
②外資主導的加工貿易凈效益偏低,我方獲利較少。
③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于發展中大國而言,在其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時,因國土面積廣、人口眾多,外貿出口的帶動效應往往直接作用于-部分發達地區和人口,很難全面波及各個地區。
④粗放型的出口增長加劇了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矛盾。
二、運用國際貿易條件有關理論分析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在中國的可行性
(一)根據生產要素不平衡增長對我國生產格局的影響分析
羅勃津斯基定理指出:在兩種生產要素、兩種商品模型的情況下,在商品和生產要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如果騎寵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了,而另一種生產要素保持不變,那么密集使用了前一種生產要素的產品的絕對產量將會增加,而密集使用了后一種生產要素的產品的絕對產量將會減少。在勞動力和資本的不斷調整中,必然會擴大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生產,縮小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生產。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勞動力比較多,因此勞動密集產品是我國相對優勢產品。這也是“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重要依據。
(二)根據生產要素不平衡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分析
在對生產格局的影響分析的基礎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就是我國的相對優勢產品即出口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是我國的出口產品。但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的增加引起價格的下跌,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增加進口引起價格上漲,由此帶來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因此,為改變這一情況,國內企業在國內實行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本身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國外同一個市場上去進行削價競爭即惡性競爭,是完全錯誤的。對于消費者來說,薄利多銷永遠是受歡迎的,但是,在國際市場上,薄利多銷雖然得到進口商和消費者的青睞,但容易遭受同類行業的反傾銷調查。
三、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策
第一,加快出口增長方式轉變, 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繼續深入實施“ 以質取勝”、“ 市場多元化” 和“ 科技興貿” 戰略。
第二,通過國際規范的而非扭曲貿易的政策措施和工具來推動出口貿易的發展,繼續為我國的出口貿易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第三,加快制定并實施進口戰略。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市場的背景下,應善用進口政策,既服務于自身的經濟建設和保障經濟安全,又為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出口導向”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在我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第三大貿易體的背景下,“出口導向”戰略也需要實現轉型。從國際層面來看,龐大的貿易規模和迅速增長的市場份額使得我國繼續實施“出口導向”難以為繼。從國內層面來看,“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扭曲了生產要素配置,預想中的“技術溢出效應”也很有限。因此,我國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在未來的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二震,馬野青.國際貿易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美]錢納里.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3]唐海燕.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