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現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筑師之一,貝律銘偏愛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的結合,他將自己的現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步全球,遠至卡塔爾、中國、盧森堡、日本和德國等地,使現代建在發展趨勢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貝聿銘對其評價 外界對其評價 玻璃
一、貝聿銘對盧浮宮金字塔的自述
貝聿銘得以在世界各地發揮他的建筑天才,風光之外,更多的是勞作的艱辛和世俗的挑戰。而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議后被證明是杰作的那幾件,主要是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他主張盧浮宮的豐富收藏應向大眾開放,用馬羅的話來說:“讓人類最杰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卑谅姆▏丝刹皇沁@么想的,他不得不一再提醒那些評論家:石頭金字塔與玻璃金字塔毫無關系,前者為死人而建,后者則為活人而造?!氨R浮宮的設計案是一生中難得再有的挑戰,從頭到尾,盧浮宮的設計共花了13年的時間,我是不想再設計一座盧浮宮了。這個設計案一開始就很坎坷,抨擊沒有停過……在我們公開展示金字塔設計之后的1984年到1985年之間,爭論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頭遭到不少白眼?!比缃?,盧浮宮的金字塔常常與埃菲爾鐵塔一起被公認為是巴黎的標志和象征。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幾十年,貝聿銘始終不離一個“人”字。
二、外界對盧浮宮的評價
盧浮宮是法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地標,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殊不知,20多年前盧浮宮不是現在這番模樣,它破敗失修,缺乏維護,遭到忽視,經歷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得以重生,聞名世界。在《新盧浮宮之戰——盧浮宮浴火重生記》中記錄了盧浮宮始于1981年,長達20年的改造歷程。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說:這本書揭示了不少以前不為人所知的新內容。“把建筑專家們嚇著了”的1984年1月24日,《法蘭西晚報》發表了貝聿銘設計的金字塔模型照片,首次將這一設計公布于眾。從此,輿論戰火被點燃。《自由巴黎人》以《令人驚訝的中國金字塔》為題,發表文章,稱“金字塔”“奇形怪狀”,把建筑專家們“著實嚇著了”。藝術批評家安德烈·費爾米熱爾撰文《死人之屋》,直指貝聿銘設計愚蠢,將盧浮宮變成死人之屋……1985年初,“金字塔”正式開工后,第二輪“戰斗”開始了。反對派成立反新盧浮宮委員會,指責“金字塔”構成了“對文物古跡的重度破壞”。當年2月,建筑師公會聯盟主席德拉波特致信總統,表示將新盧浮宮的設計交給外國人,一個美籍華人,令人憤怒。作為贊成派,雅克·朗格對“金字塔”做出正面評價:“金字塔既簡約又高雅。它正如貝聿銘自己所說,屬于一切時代的藝術,屬于全世界的藝術。”與此同時,面對指責聲,貝聿銘堅決捍衛自己的設計理念,認為自己的解決辦法是好的。“我來自中國,一個具有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它有令人自豪的過去,但那是過去。法國人非常眷戀過去?!?984年5月1日,應希拉克要求,一個真實大小的“模擬金字塔”出現在盧浮宮廣場,供全社會考察。對此,貝聿銘心存顧慮,擔心模擬會產生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隨后的5天時間內,巴黎人和游客紛紛來到“模擬金字塔”前,一睹為快。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大部分參觀者被吸引了,并大為叫好。希拉克表示,此時才意識到它的比例很完美。之后,反對的呼聲偃旗息鼓。在此之前,很多人以為“金字塔”是簡單地放置于地面,沒有任何附帶結構,而且非常巨大,會超過周圍建筑。“事實勝于雄辯,人們一看到模擬出來的樣子,馬上意識到玻璃金字塔與老盧浮宮的比例關系非常和諧”。
對于“金字塔”而言,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主材—玻璃。貝聿銘的要求是玻璃必須是安全系數極高的、完全平面的、完全透明的,以便從金字塔的內部看外面的盧浮宮時,沒有任何變形,包括因為玻璃顏色而造成的改變。幾乎所有的專家都知道,完全透明、無色的玻璃是不存在的。貝聿銘也知道這一點,但他不愿意放棄這一想法。幾天之后,貝聿銘手上拿了一塊玻璃,向合作伙伴展示。它是完全透明的,由德國人制造的,用于噴氣式飛機。但這種玻璃只能用于面積很小的地方,否則不耐用。貝聿銘請企業進行制作研究,最終促使工程師研制成一種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并且可以在大面積上很牢固。這是一種極其大膽的創作,同時兼顧了實用、美觀和象征意義,兼顧了民族意義與普適意義。
盧浮宮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歐洲景點之一?!拔覀儗ΡR浮宮的了解還非常淺,屬于漫畫式的游覽階段”,董強指出,中國游客喜歡擁在盧浮宮著名藏品前照相,卻意識不到盧浮宮的博大和豐富,更不知道它的改造過程,以及在大眾娛樂和文化品位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過程,還有法國人對文物拯救和保護所表現出的觀念等等。“比如說,盧浮宮學校是培養文博管理高級人才的,就開設在盧浮宮里;科學與藝術緊密相連,許多先進的儀器,就在盧浮宮地下,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辨偽、修復等工作。”盧浮宮是一個小宇宙,是世界文明的濃縮,是我們可以長久徜徉的地方,這里面不僅僅可以令人產生‘達·芬奇密碼’的靈感,還有許多其他值得我們去解開的謎。它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身邊的文化遺產,讓我們意識到世界的多樣化?!?/p>
參考文獻:
[1]王天錫.貝聿銘[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廖小東.貝聿銘傳[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美]菲利普·朱迪狄歐,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貝律銘全集[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