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聞報道的成功,與角度的選擇息息相關。本文圍繞挖掘不一樣的新聞報道角度,探討了不一樣挖掘的必要性、如何挖和操作的注意事項,分享與大家,旨在行內同事交流指正。
關鍵詞 新聞報道 角度挖掘 差異化
某縣電視臺曾報道出一則“誰剝奪了他的低保待遇?”新聞,事件講述了本該享受低保照顧的當地某村一位風燭殘年的五保戶老人,因被遺忘無人問津,一直過著貧困饑寒的日子。報道一出,民眾一片嘩然,當地民政部門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很快將此事件妥善解決好。此則報道的成功,在于從鮮活人物的角度,去例證了新聞事實的真相,映射出政府工作人員失職,對低保戶審核把關不嚴,未將國家惠民的社會福利政策落實到位。同時,也道出老百姓一直對低保戶待遇享受存有不公異議的心聲,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由此可見,挖掘不一樣的新聞角度,對報道的成功與否,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自我工作經驗,對此話題作一些有效探討分享給大家,不正之處,還請行內同事多加指正。
探討一:挖掘不一樣的新聞報道角度,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當下,海量的新聞信息每天都在不斷的產生,極大的膨脹了受眾的選擇空間,面對此種現象,受眾往往都會去選擇那些新穎、獨特的新聞信息收聽或者閱讀。這給記者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報道中提煉出與眾不同的新聞,避免近年來常發生的重復性報道,甚至是內容涉嫌抄襲等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強對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換種說法,就是在采寫中,針對同一件新聞事件和相同素材,努力去挖掘一些獨特和新穎的立意加以采寫報道,寫出的新聞就會因其富有感染力,能夠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脫穎而出,引發受眾高度的觀注,產生強烈的共鳴,達到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而且還能使新聞的價值得到提煉和升華,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解讀新聞的客觀事實。倘若選擇的新聞報道角度平常,寫出的新聞也就會因平淡無奇淹沒在浩瀚的信息量中,體現不了新聞的價值作用。這也是成為新聞報道成功的關鍵因素,行業發展的現實要求。
探討二:挖掘不一樣的新聞報道角度從哪最佳入手
而說到吸引受眾,挖掘不一樣的新聞報道角度,這個并不神秘,也不陌生,而且大家都會在新聞報道中,自覺不自覺地去主動下一番苦功夫尋找。但隨著社會傳播事業的不斷進步,新聞報道角度在新的時期,挖掘的模式也從原來的人無我有,轉變到人有我精,并體現在精在主題上、素材上和結構上。
1、不一樣的主題挖掘
主題,是新聞報道的靈魂。有什么樣的新聞主題,就會確定出什么樣的輿論導向。因而,選擇好新聞報道的主題角度,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我們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認真履行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作用,緊扣黨和國家在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圍繞各項時令政策和宣傳方針,使新聞報道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導向性,從而產出強烈的指導性、思想性;二是要緊扣受眾心理,受眾最關心什么、企盼什么、呼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新聞主題就對準從中去提煉,給他們在認識上解答疑難,糾正思想偏差,使受眾產生共鳴,達到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三是主主題要同時圈定幾個,由于新聞事件本身具多面體,人們觀察事物角度不一樣,得到的是不同的認識價值,因此,需要擇優選出最具有新聞價值的那一個。
2、不一樣的素材挖掘
同一新聞事件,素材都是相同的。但在采寫新聞報道時,對新聞事件所有的構成素材不可能全部都派上用場,必須做出適當的取舍。這,是一門藝術活,選擇的好,素材能夠對主題起到畫龍點睛。選擇的不好,讓本有價值的新聞黯然失色。因此,我們在做選取時,需要素材與報道的新聞主題相吻合,要圍繞主題中心去尋覓所需素材,特別要瞄準最能體現出新聞主題,能服務主體的那些最具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以達到對新聞報道主題的深化,且提升新聞的價值。
3、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挖掘
新聞報道中,不可避免報道社會生活中一些相同相近的人或事,在這種同一主題同一素材的情況下,記者都想通過獨特表現手法去扣住新聞本質,達到最佳報道效果。通常情況下,有亮點、逆向思維和特殊、必然等表達方法。
著重談一下特殊和逆向思想的表達方法,它們適用于我們記者經常面臨的困惑。比如;經常面對普通平凡沒多大價值的新聞報道時,很傷腦筋,但將它放在特殊條件下,就會產生很大新聞價值。如:雨水,這種自然現象放在干旱許久的地區,因它的忽然下起,對禾苗起到了滋潤,對萬物產生了復蘇,因而新聞價值有了。還有新聞記者總喜歡在報道中,擠熱鬧地方,跟著別人后面跑,滿足浮光掠影的報道,如果我們沉下心來多觀察事物特征,用逆向思考去表達,創意的大新聞往往就在其中。
探討三:挖掘不一樣新聞報道的操作注意要點
當然,對新聞不一樣的挖掘也非為所欲為,也有一些在操作要點需注意,比如:對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不能為了突出新聞的新穎獨特性,隨意選擇,結果導致主題不能忠實客觀事實,甚至有歪曲現象發生,達到副反應的宣傳效果,必須堅決摒棄。又如:挖掘的主題一定要最能切中、突出新聞事實所揭示的焦點,這樣的報道角度才可增加影響力。還有,雖然記者報道黨的中心工作,領導活動是職責所需,但千篇一律的工作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對群眾是無法產生吸引力的,最好的方式,是將二者有機巧妙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熊艷玲.分析受眾心理,創新新聞報道[J].考試周刊,2009(39).
(作者單位:宣恩縣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