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熱潮,深得人民歡心。群眾路線的徹底踐行需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寓群眾觀點于國民教育體系,涵群眾路線于依法治國制度,行群眾路線于各級領導干部。
【關鍵詞】群眾路線 教育 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95-02
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搞革命,建國家、行改革、致富裕的生命線。十八大再次面對現實,將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自上而下貫穿,振奮人心,鼓動干勁。群眾路線的堅持執行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努力:將群眾觀點融入教育體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群眾路線依制而行,依法治理傷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將群眾觀點內化于心,將群眾路線外化于行。
一 寓群眾觀點于教育體系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站在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過程得出的“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中國共產黨自產生之日就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帶領人民鬧革命,建國家、行改革、搞建設、致富裕。
1.融入學校教育體系
“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社會規范,以培養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公民的機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塑造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晴雨表,對當代大學生灌輸正確的政治路線是極其必要的。
學校對群眾路線的專門教育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科學性,接受并認同無產階級群眾路線的必要性,所以應該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內容體系中,成為思想政治課的專門章節,以顯示其重要性。同時,校園文化建設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平臺和實踐途徑,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精髓,打牢踐行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學科理論的引導人,要加強自身修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要“訪民意,探民情”,實實在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虛心聆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同的形式踐行群眾路線,師生共同努力,提高成績的同時強化學生對相關政治路線和中央政策的理解和認同。
2.融入社會生活各個層面
首先,群眾路線作為一種政治工作方法,必須建立穩定的長效的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穩定的基地有利于加強社會實踐主客體之間的協調,可以避免‘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實踐活動,以保證實踐鍛煉循序漸進,扎實穩定且富有成效。”只有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進入常態化,才能夠保證其時效性。
其次,網絡媒體作為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載體是必要的。網絡的高速發展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吸引著更多的受眾,網絡已經成為影響最大的思想陣地。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形式,網絡是黨和政府的“傳聲筒”,從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其傳播方式注重平等交流和雙向互動,“它可以將人們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團體、組織、社區,這種聚集表現為人們對于某一公共事件表達觀點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其中大批觀念相似的人通過新媒體在虛擬空間聚集,通過各種渠道發表觀點,形成社會輿論。”因此,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登上網絡銀屏,贏得社會大眾,強化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人民的監督觀念,確保群眾路線取得實效。
二 涵群眾路線于依法治國制度
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會議深刻指出“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群眾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將群眾路線的踐行納入法治視野,通過可操作的制度能夠更加保障群眾路線的持久生命力。
1.群眾路線的貫徹堅決立法
群眾路線和依法治國二者主體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客體都是建立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將群眾路線的踐行納入法治視野的最基本依據。百姓的生活是良法的最終源泉,生活立法、開放立法、民主立法是保障法律尊嚴的途徑;實實在在訪民意、解民情、集民智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關鍵舉措。
在立法程序上,向全社會征集建議。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曾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只有廣泛征集群眾意見,才能減少失誤,逐漸完善法律,將群眾觀點切實上升到一種凝聚社會思潮、集中民眾力量的價值觀,將群眾路線的踐行切實貫徹執行到全社會。
在立法內容上,緊緊圍繞群眾利益。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科學界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合理規定黨員領導干部的職權所限。涉及民眾利益的問題要遵循鄧小平同志的親民政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為我們樹立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通過法律制度的硬性規章,問計于民,維護群眾的主人翁地位,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官民、軍民一家親的和諧新中國。
2.背離群眾路線的堅決懲罰
所謂堅決懲罰背離群眾路線的行為便是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是黨和政府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落到實處的關鍵環節。公正司法,是保障群眾利益的最后一環,司法的廉潔和公正是增強群眾路線踐行實效的標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利益誘惑,部分黨員干部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在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多有應付之嫌,使廣大人民群眾遭受利益損失,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民貴君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群眾至上”,主張嚴格執法,熱情服務,要求各級政府要認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以民眾的滿意程度判斷自己的工作成績。
在群眾路線的踐行過程中要堅持公正司法。首先在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中要科學灌輸公正司法的理念,促使司法人員從思想上消除為己離民的觀念,堅定為民務實、消除民患的思想。其次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上,司法人員要樹立全局意識,從大局出發,合理解決矛盾,保全群眾利益,提升群眾認可度。對待違反法律,不遵守黨紀國法的干部要“老虎,蒼蠅一起打”。官員職位不分高低,公仆地位不分上下,打擊傷害群眾感情的行為要一視同仁。
三 行群眾路線于領導干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為民服務意識,規范黨員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仍然是重中之重。
1.強化公仆意識
為官為民是為官者為官的職業宗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是指導官員領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先行者。體現無產階級先進性的黨員領導干部講黨性、重品行是堅定不移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關鍵。講黨性就是要求黨員同志著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領悟黨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將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工作首位,“自覺把權力行使的過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過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做到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
重品行即要求各級政府增強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首先,堅定官民一家親的信念。信念是人活動的基礎動力,是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指明燈。政府官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組織者,領導者本是群眾一員,理當有公仆意識和為群眾謀利的業務能力。其次,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立場是人活動的基本指引,立場不同,行為自然不同。政府官員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行動上都要保持與黨中央的政策路線一致,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與人為善,待民如兄。最后,依法為民務實。社會主義法治中國要求黨員干部遵紀守法,將“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依法辦事,行事思民,問需于民,做順民意、惠民利的工作。
2.規范公仆行為
行為是思想的外在標志,也是衡量一個人政治素質的標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執行的徹底與否要在領導干部的行事和工作表現中尋找答案。面對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面對西方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領導干部必須堅定社會主義立場,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決反對“四風”。
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選擇自己的愛好,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自己的言行帶領老百姓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轉化成行為做事的方法論,提高人民辦事的效率和科學性。領導干部是引領社會思潮的“牽頭羊”,“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領導權、主動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尤其在事關政治原則、政治方向的根本問題上,要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同時,放低姿態,走向基層應作為新時期黨員干部高雅生活情趣的“駐扎地”。與群眾多溝通、交流,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悉心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的建設性意見,凝聚民力,齊心協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決反對“四風”。“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現在,一些地方,樓堂館所何其豪華,迎來送往何其熱鬧……”習近平總書記民俗化的語言道出:當前繼續堅持艱苦奮斗精神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關系到黨的生死興亡,關系到民心向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是當前存在的脫離群眾的集中表現。照本宣科、得過且過、弄虛作假、欺騙群眾、粉飾太平的形式主義是一種最低級、最庸俗的工作作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是高姿態、做官當老爺的工作作風。精神頹廢,過度休閑的享樂主義是最低俗的工作態度。奢侈浪費,生活情趣不健康的奢靡之風是危害社會,棄民眾不顧的工作作風。如此害民危國的工作作風必須堅決杜絕,充分認識其危害性,堅持求真務實、爭創實業的態度,堅定對人民負責的信念,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以人民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以人民的悲傷為自己努力工作、提高工作能力的動力。
群眾路線的堅持和積極踐行需要領導干部的知行統一,更需要全社會公民的齊心協力:引導人民群眾明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了解群眾路線的具體內容。鼓勵人民群眾正確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做群眾路線的主體和監督者。這就需要將群眾路線融于教育體系,加深人民群眾對其的認識。同時,群眾路線作為國家的工作路線,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法律利用自己的強制性和權威性確保其一以貫之。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寫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
[5]熊建生、李小紅.新媒體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1):9~11
[6]鄧卓明、稅強.論引領社會思潮的五大路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5):98~10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