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十年,2014年11月,談判終于成功結束——中國和澳大利亞達成自貿協定(FTA)。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買主,占澳大利亞2013-2014年出口的32.5%。 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客戶——日本,不到中國購買量的一半。澳大利亞是中國第六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正在進行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澳大利亞鐵礦石為原料生產的鋼鐵。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澳大利亞鐵礦石占了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57.9%。
中澳自貿協定(ChAFTA)是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出席G20峰會時宣布的。在那次訪問中,習主席在澳大利亞國會的演講廣受好評。兩國的外交關系上升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中澳自貿協定令各方滿意。關稅大幅削減。到全面執行之時,所有中國商品進入澳大利亞將免稅,而95%的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商品將免稅。
自貿協定還涉及到服務業。出乎所有人意料,澳大利亞養老業獲得尚無先例的進入中國這一利潤豐厚市場的機會。
別忘了,還有金融業。悉尼成為處理人民幣清算地點。澳大利亞對來自中國的私營企業投資審查門檻由原來的2.48億澳元,放寬到10.08億澳元。
雙邊貿易協定的利與弊
但是,所有中澳享受的便利,都不包括其他地區。這就是雙邊貿易協定的本質,最好的協定也不過如此。
成功結束的世貿組織(WTO)最后一輪貿易談判已經過去20余年了,多邊貿易領域仍然沒有進展跡象,亞太地區國家只好采取雙邊行動。如果簽署協議的數量是衡量表現的指標,亞太地區的確走在前列。根據亞開行(ADB)數據,2014年,119個FTA 簽署并生效,這是10年前的一倍還多。還有25個已經簽署,有待生效。另外還有69個正在談判中。
但是密集的貿易外交帶來的并不全是好事。《經濟學人》和匯豐銀行就50個FTA的利用情況,對80個國家的公司進行了調查,平均只有1/4的出口商能利用亞洲簽署的FTA。低利用率并不是因為FTA 沒有帶來實質利益。事實上,那些利用了FTA的被調查者中,85%表示其對協議覆蓋市場的出口,要么是有相當的增長(23%),要么有顯著的增長(63%)。
雙邊貿易協定也有負面效應。這個地區已經成為貿易條款的意大利面碗。弄明白層出不窮的貿易條款的成本之高,使商業機構只好放棄FTA。
亞太自貿區對全球經濟的促進大于TPP
所以,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提議很有意義。當然,要討論的不僅僅是貿易。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最近幾年備受關注,但只有12個參與國,TPP 不過是又給面碗里加了量。而亞太自由貿易區卻正相反:包括了21個APEC成員國。
考量經濟效益很清楚:要取得豐厚成果,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就應該同時包括美國和中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去年一份論文模型顯示,FTAAP對全球經濟的促進作用是TPP 八倍有余。
這不奇怪。WTO 認為中國已經在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而且中國一直驅動著世界貿易的增長。2010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口增長了27.8%,7026億美元; 而美國增長了7.6%,4083億美元;日本增長8.8%,1637億美元;印度增長15.8%,1210億美元。
有人認為中國力推FTAAP意在攫取權力,試圖制定地區規則。這種判斷其實不符合基本常識。FTAAP 是唯一包括了地區全部重量級勢力的談判。中國的全力推動,使這一宏大議程更加有吸引力。至于降低貿易壁壘,中國能夠貢獻更多。WTO指出中國的平均關稅在10%左右,而美國僅3.4%。盡管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更加重質而非量,中國仍然會比其他經濟體表現出色。
亞太地區長期增長前景非常樂觀。根據OECD去年的報告,到2060年中國占世界GDP將從現在的18%達到24.3%。印度的份額將呈火箭式增長,從6.7%到17.7%。
但是經濟史上也不乏國家和地區未能將美好前景變成現實。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個例證。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在1960年達到中等收入的101個國家中,到2008年,只有13個進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
博鰲亞洲論壇充分證明了,以推動區域更廣泛的合作和互利為己任的非政府國際組織能夠取得的成就。現在是政府需要站出來履行責任的時候了。十年內達成FTAAP 這一宏大目標,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