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015年9月6日發布通報,河南新鄉市委書記李慶貴因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不到位被免職。通報指出,“李慶貴”作為是新鄉市的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對于主體責任認識非常模糊、工作領導不力、責任落實不到位,對班子成員疏于教育、管理和監督,用人嚴重失察失誤,面對不正之風以及腐敗行為不堅持原則、不敢斗爭,對于連續發生的3名廳級領導干部嚴重違紀違法案件負有主要的領導責任。這是今后普遍落實主體責任、突出問責的明確信號,對李慶貴的問責也是在給全國各級黨委黨組主要負責人敲警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主體的責任是:黨章規定各個級別黨組織必須要履行的政治責任,也是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必須要抓的“牛鼻子”。是否能夠抓好主體性責任的相關落實,直接的關系到黨風廉政建設的相關成效。也可以說是:“兩個責任”抓住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關鍵環節,為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責任追究指明了方向。
對于什么是主體責任?2013年1月14日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其進行了清晰的論述:“黨委的主體責任,主要是加強領導,選好用好相關的干部人員,防止出現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及腐敗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個人行為,強化對于權力運行的制約以及于監督,要從源頭之上防治腐敗,領導及支持執紀執法機關查處違紀違法問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也多次指出,各級黨委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者、執行者、推動者,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領導班子成員對職責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負有領導責任。并進一步將主體責任歸納為三項重點任務,即:改進作風、嚴明紀律、懲治腐敗。
可見“兩個責任”的內涵再明確不過了,但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其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存在等待觀望,無所作為,“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現象。究其原因,責任追究沒有“真兌現”、“硬掛鉤”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王岐山同志指出的“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落實責任不力、責任擔當缺失的行為不予問責,“兩個責任”就會就會流于形式,并產生“破窗效應”。
強化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坐而論道,不如強化問責,對有關責任人一定要嚴肅處理,涉及多少人就處理多少人。”王岐山同志在中紀委五次全會上也斬釘截鐵地提出:“今年一定要強化問責!”
嚴格責任追究,必須敢追責、真追責、善追責。通過問責給各級領導戴上“緊箍咒”,形成壓力,倒逼各級領導干部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使其真正懂得“抓好黨建才是最大的政績”,將“兩個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2月份,中央紀委對于8起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以及于監督責任不力的責任追究典型案件進行了相關的通報。這是中央紀委第一次專門的通報履行“兩個責任”不力的相關的領導干部。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第七條明確規定,對于“落實從嚴治黨責任不力,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到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或者分管領域在較短時間內連續出現違紀違法問題的”,應當對有關領導干部實行問責。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區域性腐敗、系統性腐敗、家族式腐敗、塌方式腐敗等不斷發生。“兩個責任”能否真正落實,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李慶貴被問責,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央要下定決心追究“兩個責任”,尤其是主體責任。沒有問責,責任就落實不下去,各種腐敗問題就會層出不窮。“李慶貴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李慶貴在擔任新鄉市委書記期間,發生了3起涉案金額特別巨大,社會影響特別惡劣的腐敗案件。市原常務副市長、市委政法委原書記、原副市長等3名市主要領導先后落馬。因此,新鄉市的腐敗是系統性、區域性的。這些案件的發生,除了落馬官員自身的原因外,也反映出李慶貴作為市委書記、“一把手”,主體責任失位、缺位的問題已是多么嚴重。
從嚴治黨就是從嚴管理干部,通過重大腐敗案件和不正之風的倒查追責,倒逼黨委去貫徹主體責任,助推干部廉潔從政,為清正廉明的政治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大量事實證明,能否把“兩個責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關鍵在于責任追究能不能真正落實。只有堅持責任追究常態化,把深化問責作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具體抓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問責一個,警醒一片”,各級責任主體才會心有所畏,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