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協同學理論的視角探討大學英語的顯性教學與隱形教學,探索在大學英語系統里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兩個子系統的關系,找出影響系統變化的控制因素,進而發揮系統內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
關鍵詞 大學英語 顯性教學 隱性教學 協同學
顯性教學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更好理解語言知識。語言知識系統而有秩序的輸給學生,使語言知識變得清晰、明朗,進而幫助學習者理解深層語言規則,使學生對語言的操作更加連貫和系統,可以使不能理解的語言輸入變為可理解性輸入。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一個句子或話語被理解和加工才能被儲存在長時記憶。我們的學生每天面對著大量的語言輸入,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提供給學生可理解性輸入,顯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習者構建顯性語言知識。隱性教學重視教育的育人價值,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開掘學生創造潛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它正是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還影響到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目前隱性課程的隱性特征和顯性功能被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重視,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流。本課題以武昌工學院大學英語的顯性教學與隱形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協同學視角探討顯性教學與隱形教學的共生與融合。
一、大學英語的顯性教學與隱形教學
顯性教學主要指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和分析語言知識,通過教師的知識講解及學生有意的練習鞏固來掌握英語知識,使學習者清楚地了解所要講的語言結構及其中的語法規則。隱性教學則是教師在教授某一目標知識時,開始不直接強調和解釋語言規則,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語言,側重于學生的實踐體驗,使學習者自己發現語言規則。由于我們缺乏直接習得英語的環境,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得以學習,學生認知水平不同,缺乏較強的分析能力,過多對學生采用顯性教學,難以喚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學習效果也不是太好。大學英語的隱性教學內容雖未被并入正式的課程計劃之列,卻是學校教育活動和教育結果中發揮作用且必不可少的一些教育影響因素,是那些與教學內容或學習環境隨機出現的、對學生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作用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無聲之中得到暗示、感染,獲得一些非預期的教育性經驗。隱性教學從探究語言的深層意義出發,與語言教學的本質意義相符合。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用外語進行交際,而大量的隱性語言知識的掌握意味著學習者能夠熟練地使用目標語,所以隱性語言知識的習得也非常重要。
二、協同學原理
協同論(synergetics)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是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nnann Haken)于1971年他提出協同的概念,1976年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發表了《協同學導論》,還著有《高等協同學》等等。協同論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觀點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宏觀的或微觀的系統等等,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協同論則是在研究事物從舊結構轉變為新結構的機理的共同規律上形成和發展的,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類比對從無序到有序的現象建立了一整套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并推廣到廣泛的領域。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會現象,如不同單位問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部門間關系的協調,企業間相互競爭的作用,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協同論指出,大量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在一定條件下,由于子系統相互作用和協作,這種系統會研究內容,可以概括地認為是研究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各種系統的發展演變,探討其轉變所遵守的共同規律。
三、協同學視角下的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
1、大學英語教學系統
英語教學系統是一個復雜性開放系統,顯性教學子系統與隱性教學子系統只有通過不斷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維持其生命,使系統向有序化方向發展。反之,如果顯性教學子系統與隱性教學子系統缺乏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會處于孤立或封閉狀態。在這種封閉狀態下,無論系統初始狀態如何,最終其內部的任何有序結構都將被破壞,呈現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協同系統是指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能以自組織方式形成宏觀的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開放系統。系統的開放性是指系統總是存在于一定環境之中,并且與作為環境的其他系統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在這種交換中,系統經歷著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向有序的不斷優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教學手段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多媒體等隱性教學方式為顯性教學提供信息、能量交流。我院申請的大學英語公眾號定期發布英語趣聞、學習方法、四六級學習資料。逢大學生英語各項競賽時更是通過“微信朋友圈”鼓勵他們參賽,解答疑難。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引入與顯性教學內容相關的圖像、聲音、短片等多種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教學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便于學生明確學習要點,理解和記住所學知識。
2、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的協同
協同效應是核心概念,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任何復雜系統,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當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質的聚集態達到某種臨界值時,子系統之間從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產生協同作用。“非線性”是說,事物之間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顯性教學中教師課堂上講得很清楚,不一定學生學的也清楚,因為師生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學生學習要受到隱性因素如原有知識、已具備的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等各方面約束與限制。因此顯性教學要依據學生實際、學習心理、學習基礎施教,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觀性,創造顯性與隱性學習系統的整體效應。
對于復雜規律的教學,如在語法教學中,顯性教學可以使學生對語法結構更加了解,從而幫助學生發展語言知識。顯性學習可以使不能理解的語言輸入變為可理解性輸入,只有當話語被理解和加工才能被儲存為長時記憶。可以大大減少學習者所花費的時間,并且教學效果顯著。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給學習者提供可理解性輸入,使大量繁雜的知識點得到有效地消化吸收。在二語習得里,顯性知識是指陳述性知識,隱性知識為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指學生可以將學到的語言規則表述出來,而程序性知識是以陳述性知識為基礎的。所以,學習者學習的第一階段的顯性知識獲得的是基礎,它引起學生對輸入中的語言項目的注意并監控輸出。課堂教學向學生講授詞匯概念和相關知識、語法知識和語用知識等語言本身的知識。系統的顯性語言知識表明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語言形式和規則的知識,但不一定意味著它能夠有效及熟練地使用這些知識。那么學習者需要用隱性教學得到的隱性語言知識來補充顯性教學得來的顯性知識的不足。傳統的英語教學中的老師一言堂,早已不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主體,學生們更容易也更樂于接受隱性教學給予的間接的、無意識的、無壓力的教育和影響。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環境、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互動關系都隱藏著無數的教育影響因素,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隱含于其中的教育,影響著他們的言行和思維。
四、結論
顯性、隱性教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策略,其教學理念、目標、手段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就語言學習過程本身而言,應該是顯性與隱性的結合。筆者認為,關于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應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的目標知識結構的難易,教學目的等實際需要做出靈活選擇,各取所長,做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系統地講授語用知識,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準備大量真實、有趣的語用學習材料,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營造逼真的語用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正確的反饋和指導。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的協同能夠保證學習者學習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