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治文化是法制宣傳教育與培養法治行為習慣的重要前提,促進河北法治文化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法治文化的發展需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其中傳統儒學與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的研究顯得尤為突出。河北歷史悠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如何更好的把握河北傳承的優秀的儒家文化,對于河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發展 儒家文化 法治文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法治先行,要有科學的法治體系作保障,這其中,法治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宋玉波,趙子堯認為法治的高級階段重在凝聚普遍的法治共識,進一步培育法治精神,確立和鞏固法治信仰,逐步使法治成為基本的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實現全社會都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違法,進而促進每一個個人在法治的文化氛圍中全面自由發展。法治文化是法制宣傳教育與培養法治行為習慣的深厚土壤,其發展建設需要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李瑜青認為,一定法律所表現的文化人格,是一定國家內在文化的展現。法治的建設如果忽略一定國家文化內在因素的作用,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的移植,它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整個國家文化系統的紊亂。因此,中國法治文化的建設必須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問題。而其中研究傳統儒學對中國法治文化構造的價值就具有特別的意義。河北是堯的出生地,更是儒家文化的中興地和重要傳承地,荀子、董仲舒等著名大儒都與這片古老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淵源。發展河北優秀的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相結合,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治”,主張德主刑輔,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當今不少人批判儒家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的沖突,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正如李瑜青指出,其實歷史上儒學一直十分重視治道,法治可以說是治道的重要內容。張維迎的研究指出:古典儒家文化與法治和民主并不矛盾。張維迎認為古典儒家更注重規則實施的事前效率和公平,更注重“民心”,更注重法律的權威。可以說,儒家文化對于提升個人素質,將法治精神、法制觀念內化為個人的品德修養是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的,法治的高級階段應當是全民守法,每一個社會個體應當真正的將法治精神融入到個人的生活方式中,由內而外的自覺守法、維護法律的權威?!耙婪ㄖ螄迸c“以德治國”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學法”與“用法”、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結合起來,才能保證社會向著全民守法的目標邁進。《論語》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以德服人者,方心悅而臣服也?!钡戎T如此類的主張,實際上不僅強調的是個人的德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是向著儒家理想人格發展的內在驅力。法治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已經延續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因為儒家文化中國人的文化人格的重要構成部分。
京津冀地區古為幽燕、燕趙,歷元明清三朝八百余年本為一家,元屬中書省、明為北直隸、清為直隸省。三地的傳統文化具有同源性。河北歷史文化悠久,在這片土地上走出了多位大儒,例如荀子、董仲舒、盧植、盧欽、高允、劉焯、劉炫,顏元等。河北有著深厚的儒學底蘊,奠定了燕趙儒家文化基礎和方向。他們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廣為流傳,他們的思想影響至深。如《景州志》所載董仲舒家鄉風俗:“洲人習董子‘正誼明道’之訓,至今人尚質行,戶多弦誦。”這些經由歷史逐漸形成、保存積淀下來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就成為了發展現代法治文化的基礎,許多歷史故事、文化習俗在三地問都有共同的傳承。在人民大眾既有的文化知識結構中有機融入現代法治精神、法制觀念等,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才能使得法治真正發揮其效力,使法治文化轉化為一種人的內在自覺性。
河北文化長期處于多種文明交流交匯的地域環境,造就了河北文化同時兼有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二重性特點。近年來,河北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發掘宣傳工作,例如河北省委提出要加大對河北“名城、名鎮、名村、名人、名事”的宣傳,加大對“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三張文化名片的宣傳,進一步打造河北文化品牌,提升河北文化影響力。這一系列的政策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提升河北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河北的儒家文化的挖掘與凝練、推廣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如何在既有的儒家文化積淀的基礎上,打造人民大眾能夠易于接受、容易吸收的法治文化內容與方式,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法治文化的建設,有助于使法治意識、法制觀念、法治精神貫穿于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植入民眾的人格結構,需要讓民眾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心理特點。儒家文化的恥感觀念在這里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論語》包含豐富的恥感思想,全書共498章,與恥感有關的章節有58章?!笆俊弊鳛槿寮业赖抡軐W理想人格的基本層次,其最重要的倫理特征就是“有恥”。以儒家文化為基礎,推行公平、正義、人權、民主等核心價值,引導、教化和培育民眾的法治意識,提倡文化自覺,使眾多的人群能夠自覺提升以法治為核心的德行,讓法治成為自己內在的行為準則,使法治自然發揮作用,指導人們的一言一行,是發揮儒家文化作用的另一重要領域。
河北的儒家文化需要更加深入挖掘,發掘儒家文化在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影響力,結合三地實情,運用多種形式,采用人民群眾廣為接受的方式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增加法治之于人民群眾的親切感,讓法治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讓現代法治文化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上嫁接、逐漸生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