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他高瞻遠矚地向全黨、全軍、全國指出:我國憲法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
關鍵詞 法治建設 依憲治國 依憲執政
憲法權威是重建社會共識的基礎。在人類的各種發明中,憲法的發現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將社會共識體現在憲法之中,使國家保持理性與人性,防止公權力執掌者的肆意、任性,以保護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同時,憲法通過其國家權力的合理分配機制,為公共權力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提供法律基礎與依據。如何才能維護憲法的權威,大力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呢?總結歷史經驗,我個人體會應當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認識維護憲法的重要意義。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講過這樣一段很經典的話:“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珍貴的不是眼花繚亂的科學技術,也不是文人寫的那么多著作,而是人類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把統治者關在籠子里,不讓他害人。”鄧小平同志曾經尖銳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制度的籠子”是什么?那就是法治,是憲法。
二、改變觀念,樹立憲法至上理念。憲法至上原則,主要是指,憲法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國家的一切法律和法律制度都不得與憲法和憲法制度相沖突,其他法律和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包括法律效力等級均由憲法予以規定。與法律相比,憲法的獨特性體現為:(1)在產生方式上,憲法是立國的基礎,是以人民的名義制定出來的,而法律是根據憲法產生“人民的代表”而制定出來的;(2)在規定內容上,憲法規定的是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內容,它對社會生活的調整是根本的、全面的調整,而法律是對憲法的具體化,是對國家生活具體方面的調整;(3)在規范效力上,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規范是法律規范體系中具有最高價值的規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而法律的制定要依據憲法的價值,法律是否正當要以憲法為根據進行評價。
正是基于憲法和法律存在的這些區別,習近平總書記才會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可見在規范體系中,法律權威要服從于憲法權威、維護憲法權威。
三、加大力度,立法執法同時抓。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不緊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此,在搞好立法的同時,還必須抓好依法行政、依法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普法等等。目前我國有法可依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人治”的教訓是慘痛的,這不僅說明了憲法權威的重要性,更說明了“有法必依”的必要性,所以小平同志特別強調提出,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健全培養、招錄、遴選、交流、晉升機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綜合素質,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四、以身作則,政府部門率先垂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依憲執政”,我認為要提高依法執政的水平,各級黨委政府要善于把黨對國家事務的方針政策,通過權力機關變成人人都必須遵守的法律,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比如處理信訪問題,應走法律途徑,以法院的最終判決、調解為準。但有些領導部門動不動就批示、簽字對信訪問題提出具體處理意見、或直接干涉法院的判決、調解。總是使用權力就沒有人會遵守法律。權大于法就沒有人會遵守法,這是一個惡心循環。人們尤其是政府官員要養成遇到現實問題首先從憲法中尋找解決途徑,任何制度、任何公權力行為都以憲法為根本的評價尺度,做到這些,憲法共識便自然能夠形成,憲法權威便自然得到樹立,法治國家便真正建成。
應當承認,當前我們的社會信任度相對較低,人與人之間缺乏一些基本的共識。社會上存在的一種戾氣,一種浮躁。沒有共識的社會是不穩固的,這與我們一向提倡的和諧社會建設是不相匹配的,甚至是相背離的。我們必須重塑社會共識,而重塑社會共識最基本的根據就是憲法,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