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合同法》解釋三出臺之前,根據《合同法》第51條,實踐中一直將無權處分所訂立的合同認定為效力待定的合同,一直為學界和實務界所詬病,新的解釋則是對這一問題的修正。本文將結合物權變動模式,再看無權處分之效力,理順無權處分與無權處分合同的關系。
關鍵詞 無權處分 物權變動模式 合同效力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無權處分所訂立的合同將越來越多,將其效力規定為效力待定,既不能緊跟實踐的需要,也不符合學理的要求。本文將結合物權變動模式對其進行分析,以得出一些對實踐有益的結論。
一、無權處分概述
處分是民法上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理解處分關鍵是要理解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拉倫次指出,負擔行為是指使一個人相對于另一個人(或另若干人)承擔一定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義務的法律行為,其首要義務是確定某種給付義務,即產生某種債務關系;處分行為則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項現存權力的法律行為。可見,負擔行為具有相對性,是通過意思表示的方式來為自己設定義務的行為,其應屬于債權的范疇,最常見的應為合同。處分行為則是一種行使權利的行為,是運用自己的權利作用于處分對象上以使其發生法律上之變化的行為,典型的如變更、轉讓某項權利,其應屬于物權范疇。
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在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對于該條中的處分一詞,學界歷有爭論,有學者認為該處分僅指處分行為,也有學者認為該處分是既含處分行為,也含負擔行為。新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三)》第三條則規定:當事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應該看到,該條的出現使得該問題趨于明朗,第51條中的處分應指處分行為,具體理由本文將與物權變動模式相結合討論。
二、無權處分與物權變動模式
世界上有三種主要的物權變動模式,即債權意思主義、物權形式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無權處分的效力并不相同,下面簡要析之。
(一)債權意思主義,指當事人僅依其合意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除合意之外,再無需其他交付或登記之要件。奉行債權意思主義的國家并不承認民法中的物權行為,合同的成立即雙方的債權行為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債的成立與物權變動合二為一,不做區分,最典型的為《法國民法典》。
(二)物權形式主義,是指除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意外,尚須具備一定的形式如交付或登記來才能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模式。該模式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債權合意的成立并不能導致物權的變動,欲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須借助獨立于債權契約而客觀存在的物權契約,此即所謂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另外,物權行為還具有無因性特點,即債權契約無效并不必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效,二者之間無必然聯系?!?/p>
(三)折中主義,又稱債權形式主義,是指除當事人間的債權合意外,還須采取交付或登記方式才能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立法主義,我國為采取該模式的國家。根據債權形式主義,債的成立乃物權發生變動的內因和動力,但僅有債的合意并不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尚需有登記或交付的行為,其與債權意思主義的區別就在于它并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的存在。應該看到,“買賣合同的生效僅產生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并不能直接引起標的物所有權的變動?!苯Y合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及我國在實務,我國并不承認一個合同行為會發生債權設立和物權變動的雙重效果,否則合同不能履行便應歸于無效,那么違約責任的主張便缺乏理論依據了,在此,是否承認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己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一個債權行為是否能夠發生上述之雙重效果。既然在該模式之下債權行為的成立與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并沒有必然聯系,則物權轉移的效力待定并不能推論出債權行為的效力待定,無權處分所訂立的合同之效力,亦不能為效力待定了,應為有效。我們以該結論再看上文《合同法解釋(三)》第一款,可以看出,出賣人對標的物不具有所有權或處分權不能成為合同無效的理由,亦即無權處分所訂立的合同是有效的!這正是物權轉移的效力待定并不能推論出債權行為的效力待定的正確規定。再看上文第二款,從人民法院支持的買受人的主張來看,違約責任和解除合同的成立條件都是合同的生效,此亦為上文印證。
三、將無權處分合同規定為有效的意義
《合同法解釋(三)》中第三條在理論上和實務上都有其進步的意義。
(一)有利于保護第三人權益、維護交易安全。按照舊的規定,無處分權人事后沒有取得處分權且權利人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不予追認的,合同認定為無效,第三人如符合善意取得要件可依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在此情況下,第三人即使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其權利仍有不能充分實現之虞。因合同不被追認而無效,如事后標的物存有瑕疵,第三人則無從主張權利。將無權處分所訂立的合同規定為有效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整合善意取得制度與物權變動模式。合同有效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而將無權處分合同認定有效,則善意第三人能依有效的合同使自己的權利得到充分的實現,而不是取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卻不能使相應的從權利得到實現。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將無權處分合同認定為效力待定于法理不通,于實務有阻,可以說,《合同法解釋(三)》中第三條的出現是我國法學理論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