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穩定,關系到整個社區機體的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對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的綜合概述,分析了社區公共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社區 公共服務 社會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監督機制,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類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面對社區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社區公共服務的概念
社區公共服務是在一定經濟社會條件下,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各種需求,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向社區全體居民提供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福利性的物品和服務,具有公共性、均等性、基礎性、發展性特征。
一般認為,現階段社區公共服務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基礎性公共服務,主要是水、電、路、信、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服務;二是事業性公共服務,主要是義務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環境美化綠化等方面的服務;三是民生性公共服務,如就業創業服務、社會保障以及救災救濟的建立和推行等;四是安全性公共服務,主要是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治安、國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服務。
二、社區公共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政府扶持和社會參與下,社區的各項工作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公共服務的職能也不斷得到改善,基層社區公共服務的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相關工作機制逐漸形成,社區公共服務隊伍不斷壯大,部分地方逐步構建起社區治安與環境服務、便民利民、養老、青少年、文化衛生服務體系,但是距離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社區公共服務的認識不到位。大多數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公共服務的認識,都只停留在社區公共服務就是基層政府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所履行的職能與職責,忽略了社區成員、社會各類組織、社區公共意識等物質性或意識形態因素來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社區公共服務項目商業性操作多、公益性操作少,物質生活服務項目多、文化生活服務項目少,社區公共服務發展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長遠規劃和科學指導。
(二)社區公共服務載體不夠新穎。一方面,由于社區人員偏少、年齡偏大、工作能力偏低,對社區公共服務人力資源、設施資源、項目資源不能有效整合,難以創新社區公共服務載體。另一方面,社區民間組織數量少,行政依賴性依然較強,社區民間組織服務的范圍和領域還比較狹窄,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修修補補、理發和量血壓等服務項目比較普遍,而關心的金融保險、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教育等服務項目還不夠普及。
(三)社區公共服務的資金、人才等投入不足。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社區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而社區自身的籌資能力有限,相關財務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很難有效籌集到社會閑散資金;另外,從事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的人員大多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層次低,嚴重阻礙了社區的發展。資金不足、人才匱乏,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的瓶頸。
(四)社區公共服務參與率不高。社區處于發展建設階段,參與體制還不健全,相對于其他社會組織來講,社區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動員能力明顯不足,難以調動社會成員廣泛參與,也不能保障社區居民民主參與的有效性。同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類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駐社區單位共駐共建意識不強,不積極支持配合社區工作,甚至存在一些矛盾。這就導致居民對社區公共服務的參與率與滿意度很低。
三、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基層政府要在落實“四個全面”的高度上認識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把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擺上議事日程,并與工作目標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總體規劃相結合,與考核評比相結合,與“五城同創”相結合,進一步推進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機制和制度建設,著力構建一個結構合理、發展平衡、運營高效、服務優質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
(二)創新載體,發揮作用。強化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室)的工作職能,賦予中心更大的權力。嚴格執行社區工作準入制,減輕居委會干部的工作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為居民服務中去。規范為民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服務內容應該涵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的形式要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采取無償和有償(低償)相結合的途徑,志愿者服務作為有益和必要的補充。
(三)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在充分發揮本社區已有的資源優勢的同時,要積極與外面的其他社區合作,對一些社區資源進行共享或者共同開發新的資源,做到多渠道整合資源,協調好各利益主體的關系,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需求。采取競爭方式吸引投資者進入社區,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區經濟,培植穩定的財源,增強社區建設的財力。
(四)完善機制,保障參與。建立完善合理的社區居民參與機制,鼓勵市場化專業機構如物業管理公司、房屋中介、養老服務、金融保險、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教育等,提供社區公共產品和服務,開展良性競爭,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對經營性行為采取透明化的公開招標、委托經營、委托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方式以及政府特許經營制度等,改善公共服務質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務的運作效率和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