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育所具有的培養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出來,高校教育的改革深入也將藝術設計教育推到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設計源于創新,它是設計的靈魂,而思維是創新的基礎,三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本文針對實際藝術設計教學的創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藝術設計 高校 教育 創新思維
由于我國幾十年來沿用的傳統教育體制,當面臨改革時變得無所適從,再加上中國國情也不同,使教育改革顯得異常艱難。作為前沿學科之一的藝術設計猶顯突出。藝術設計是藝術、美學思想、創意思維與當代科學、技術、環境、材料等相結合的,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綜合性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發展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就必須充分利用高校的優勢,建立符合學生學習的文理相互滲透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現階段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還處在發展階段,為了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素質各方面能夠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為關鍵。知識的培養包括各方面的內容,如社會、專業知識、技術、經濟等,這些的內容也是現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能力也包括了各種能力,如創新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等等;素質就是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東西,它包括身心素質、文化素質等。對于個人素質的建設思想教育較為關鍵,它是素質培養的基礎,也是為人處事的基礎。不斷發展的藝術設計教育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自身素質,這樣綜合性的人才才是現代所社會需要的。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創新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改進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性較強,所以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教育,要將教育中心轉移到社會實踐上來,打破傳統的以“填鴨式”以及“灌輸式”為教學的教學方法。為了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要對教學的方式進行改革,要確定學生是教育生活中的主體,而老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啟迪、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對于學生的課下作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鼓勵學生打破傳統的思考模式,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采取獨特的、新穎的設計語言或者方式進行自主設計。逆向思維就是一個不錯的思維方式,它能夠迅速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上課之前可以將主題透露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發揮想象能力,結合自身的能力進行設計,設計出具有特色的作品,這也是學生逆向思維的一種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查漏補缺,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挖掘他們的設計個性,這也是學生身上最寶貴的東西,高校現階段的藝術設計教育應當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加強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現在大多數高校只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出于教學環境以及條件的原因,學生的實踐教學發展緩慢,所以學生并沒有較好的實踐基礎。學生的設計脫離社會需求,那么這種設計將很難被社會所接受,所以學生必須對企業發展中的真正需求進行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產品,高校應當增設有效的設計課程。目前,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畢業生反映,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現實社會中幾乎用不到,這就說明學校的教育已經與社會需求脫節,應當立即對高校的教育方式進行改革,以便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效的教學改革應當從行業實踐教學、創作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項目實踐教學、以及社會實踐教學這幾個層面進行,使學生充分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獨立創新的能力,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藝術設計教師的素質
優秀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一個來良好的環境和師資團隊,所以對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應當注重學生學習環境的改善以及教師團隊師資力量的提升。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前線的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敏銳的思維能力,所以高校對于教師的選擇必須謹慎。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老師占有主導地位,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使自身成為一名創新者。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觀念,才能使自身始終保持獨立的創新能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以教師也應當在實踐方面不斷地補充自己,在學生實踐的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先嘗試,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實踐中所要注意的問題,為之后學生總結實踐經驗提供相應的參考。
綜上所述,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僵化地繼承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應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