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需要借助漢語載體傳承,這是一種特殊文化表現模式,它使得各類外國人員清晰感知地道中國人情韻味,進而協調各類經濟、政治事業發展。語言與文化長期同步延展,不可分割。本文就是透過文化因素、詞匯與語法規則論述漢語獨到的交際與引導功效,使得《體驗漢語》教材文化點數量分布規則清晰呈現,為日后多元教學模式整改提供寶貴支撐意見。
關鍵詞:漢語教材 文化點 梳理原則 《體驗漢語》 改造策略
《體驗漢語》不同階段教材資料都主張起點強化功效,盡管話題內涵有所重復,但實際內容與難度卻逐層推進,說明不同階段的教材資料保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同時又存在高度的關聯延續性特征。而現實研究過程中則是針對異質化教材結構中文化點分布規則予以科學統計、驗證,之后結合各類實踐經驗進行教育語言關鍵點銜接,提出適應泰籍學生交際需求的興趣引導方案。
一、漢語文化構成機理論述
透過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學經驗分析,文化實際上便是社會成就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模式的結合體,兩者共享深層價值觀體系。教學環節中,師生不可脫離政經文史進行跨越跟進,但課時畢竟有限,因此基礎教學階段中會自動朝著生活行為模式做出偏向處理。在標準文化體系中,包括知識、信仰以及單位成員生活習慣等都被定義為文化要素,但外國人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所以這將順利過渡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關鍵點,確保他們與中國人打交道時能夠主動規避一些不良話題與舉動。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等同于第二語言模式灌輸,基本全面突破傳統思想產物形態,一切課程基礎都與漢語交流動機深切關聯。
二、《體驗漢語》教材資料格式架構研究
單純拿高中教材資料觀察,其主要適用于泰國零起點高中生跟進,包括當地公立與私立中學在內的選秀漢語課程的學生,或者是年滿16周歲的學習主體。在引導模式上主張體驗式教學,盡量令課堂現場和諧氛圍高漲,確保學生仿佛置身在現實生活情境之中,能夠借用節目表演或者話題討論鍛煉基礎交際潛質。為了深切貫徹此類指標,編輯人員全面吸納第二語言習得經驗與任務型教學手段,堅持本地化外語溝通與文化宣傳原則,使得泰國高中生在全漢語交際氛圍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精神體驗。
(一)教材內部文化點分布規則
《體驗漢語》借助課文、對話、漢字書寫以及圖片審視等途徑展現文化點內涵,保證內容銜接隨著教學階段過渡有著一定程度的難度變化,并且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與中國、泰國文化內涵緊密關聯。高中階段教材文化點設置基本遵照初中規范要領,保證在重復敘述基礎上做出適當創新要素添加。其中對于中國春節做出詳細的解釋,說明當晚家人團聚的象征意義以及后期走親訪友拜年的行為習慣,加上放鞭炮、包餃子等特殊現象的補充,會令學習主體的主觀跟進興致全面加深。以此可以清晰得出結論,文化點的確是高中對外漢語課本延續的關鍵,能夠為后期標準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大開方便之門。
(二)文化點人為展示模式
首先,透過對話情境交代。對話演練活動內容設置范圍較為廣闊,目前已經成為外國人習得漢語文化規則的較好表現形式。對話始終是言語交際的直接途徑,其能夠全面凸顯語言跨界傳輸實效,同時隱含高度精神層次韻味,使得個體行為表現變得更加大方得體。
其次,借助標準詞匯展現。因為不同語言包含著不同民族習性特征,而漢語正是借助不同民族詞匯以及情緒表現,透過詞匯展現漢語文化要素便成為當下時尚之舉。其中生詞具體指容易造成模糊認知的詞語,教學過程中注重其字音、字型以及學生能理解程度;在觸碰到文化積淀深厚的詞語時,理解功效變得十分重要;而專有名詞便強調某類機構或者職位名稱等,包括國家、組織在內都是既定格式形態,會直接被定義為某個國家文化標識性產物,透過其科學窺探能夠精準掌握某階段社會思想變化過程。由此可見,包括生詞與名詞在內,對于文化點的彰顯功效都是不可忽視的。對于廣大學生成員來講,任何詞匯的文化內涵掌握不夠精確,就不可能真正達到文化跨越性交流指標;而教學人員不但要盡量傳授語法銜接規則,同時要依照情感需求提供大量文化背景資料,做好異國文化傳承與情感韻味渲染工作。
(三)圖片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應用
如今多媒體應用技術已經在各界校園中得到系統性拓展,教師隨時可以借助其播放圖片以及視頻資料,適當增強課堂的趣味感知效應;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主觀適應地位,并加大文化點背景宣傳力度,增進學生對于異質化文化點的篩選與理解能度。圖片可以用于介紹具備特殊文化韻味的體勢語,包括數字手勢在內,作為非語言表達技巧,對于異國文化內涵理解與高效傳輸輔助功效深刻。教師可以考慮設置看圖片填寫漢語游戲項目,督促學生領會到中國生活習慣。需要高度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在非語言表現方式上有所差別,尤其在數字手勢表達上形態各異,教師講解時需要依照不同國家行為習慣進行適當動作調整,以保證文化與語言同步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現代化對外漢語以及文化點講解要領補充
(一)全面重視文化差異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泰國老師都有一個體會,就是拿中泰兩國文化風俗、歷史背景來比較,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介紹中國傳統風俗,引導學生對泰國的節日、風俗進行比較,能使他們更加關注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
(二)關注文化的時代性
中泰兩國友誼源遠流長,許多泰國人眼里的中國還停留在50年甚至100年前,我們的教材向外國學習者展示中國古代文明是必要的,但推薦現代中國文化也是極其必須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體驗漢語》教材資料實施系統解析,確保在各類情境搭設與輔助資源基礎上挖掘更多文化點要素,為日后中泰文化交流提供廣泛適應基礎,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工作最終產生跨越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畢繼萬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研究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4(2):40-46.
[2]陳光磊.關于對外漢語教學課中的文化教學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7(1):24-26.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24-28.
[4]東尼亞.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研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29(67):144-145.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