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做作業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做作業不僅可以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引導學生鞏固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思維品質。同時,讓學生做作業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反饋機制,能夠讓師生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改進。但是如果教師不能合理地給學生布置有效的作業,不但不能起到作業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還會無謂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甚至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信心產生極大的損害。
一、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化學作業的內容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如同教學的其他環節一樣,作業作為教學環節也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的作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不能是由教師一個人完全說了算,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主選擇,教師應該是一個指導者和策劃者。為了能夠滿足不同水平和能力學生對作業的需求,教師應該像一個超市的經理一樣,在充分進行了“市場”(即學生的情況)調查的基礎上,選擇超市中貨架擺放的“貨物”(即學生要做的作業內容),這些“貨物”既要能滿足高層次消費者(能力較強、學有余力的學生)的需要,還要滿足中低層次消費者(能力一般或能力較弱的學生)的需要,使他們各取所需,進行自主選擇。當學生選擇了自己需要的作業后,其積極性必然會非常高,完成的質量也必然是最理想的,這樣的作業應該就是最有效的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對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例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直接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解決的問題,還可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前一類作業就沒有必要再做,只做后一類作業;而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完成前一類作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去做后一類作業中的部分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摘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桃子”。
二、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化學作業應該是具有探究性、合作性和開放性的作業
在傳統的化學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只是讓學生完成課本或資料上現成的作業,其形式單一、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完成,缺少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作業作為一種教學效果的檢測手段,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核的重點要以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為主,不要放在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取用鮮活的情景,體現實踐性和探究性”。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設計作業,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形式單一,以學生大量的書寫為主的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情景,多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合作性、開放性的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真正實現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功能。如在學習“我們的水資源”這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通過調查與收集資料,撰寫一篇有關身邊水資源的小論文,或者讓學生策劃并制作一份節約用水的手抄報。學生在完成這樣的作業時,通過查閱和收集資料,必然會獲得許多課堂內無法學習到的內容,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與激發。又如,在學習“我們的水資源”這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一項作業:調查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平均每天會使用多少升水。這樣的作業就其難易程度來講,學生完成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學生在調查所采集的統計樣本過少,所得到的數據沒有代表性,此時就需要更多的同學合作,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共同合作才能得到相對客觀的結論。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必然會進行交流合作,從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課外作業還可以是一些學生能夠在安全有保證前提下的家庭小實驗,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制法時,可以讓學生用身邊的一些物品:雞蛋殼、白醋、輸液用的藥等,在家中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從而達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體驗過程,激發興趣,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將學生從繁重的抄抄寫寫中解放出來。
三、新課程背景下化學作業可以是一些反思性的作業
反思在學生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方面學生沒有反思的習慣,另一方面學生也沒反思的時間,如果在學生的學習中我給學生布置一些反思性的作業,則可以給學生提供一次反思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反思的意識。從初中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化學中的反思性作業,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以對錯題的分析入手的反思,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建立一個糾錯本,定期或不定期讓學生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自我糾錯的能力。第二類是讓學生抽出時間反思近期的學習情況,用自己的語言去評論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學習的過程,從而達到自我優化學習方法與過程的目的。第三類是對單元學習內容的整理與反思。例如,在一章內容學習完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引導學生自己將一章的知識進行整理小結,并自己選取一些練習進行復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將會上升一個層次,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激發,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成長必然就是有效作業。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改變作業設計的思路,將會有效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將學生從“題海題山”中解放出來,而使作業的作用在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