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生存發展的主力軍,更應具備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他們的誠信狀況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誠信環境的構建。文章闡述了當代大學生誠信的現狀,分析了造成他們誠信缺失的原因,引出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 誠信缺失 誠信建設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舉政之舉”“進德修業之本”,孔子甚至認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無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如何把誠實守信作為大學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基本理念與準則,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一)抄襲成風,蒙混過關
在大學制定的教學計劃中,給學生留有很多自習時間用來預習、復習課程或涉獵課外知識。但現在有很多學生把這些自習時間用來打牌下棋、上網聊天等,要到交作業時,借其他人的作業花一、二十分鐘完全抄襲過來就算完事。
(二)考試作弊,屢禁不止
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
(三)助學貸款的欺騙和違約行為
助學貸款是國家對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幫扶舉措,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學生的殷切關懷。一些學生卻把這一政策理解為“福利待遇”,將學費用于揮霍而編造虛假情況稱家庭條件困難獲取助學貸款;嚴重的是有些在畢業離校后,即杳無音信,更有甚者不擇手段采取改名換姓的方式逃避還貸,從而使助學貸款遭遇誠信危機。還有個別學生畢業實習期間借實習單位的錢,承諾工作后在其工資中扣還,但畢業后在該單位服務不久就不辭而別另謀高就,跳槽到其他單位,逃避還錢。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與家庭教育有關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家庭環境中,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子女偶爾發生的不規范行為,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還起了教唆作用。比如,面對別人考試作弊,一位家長竟對孩子說,你如果也作弊不是也可以得高分嗎?甚至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越軌”行為不但不教育,反而認為這是孩子有能耐等等。所以,家庭的影響是導致個別大學生缺乏誠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深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文化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趨勢日趨明顯。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也就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使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些新變化使得大學生在認知中產生了一種錯位,那就是不誠信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是獲得利益回報的一個途徑。這種負面效應的影響,對大學生心靈的腐蝕是不可低估的。
(三)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
高校隨著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增加、辦學水平競爭的加劇,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專業教育上,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沒有把誠信教育放在應有的重要位置。同時,因為高校擴招,生源素質有所下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為了能考試及格,不免有人試圖通過作弊蒙騙過關。一些教師誠信素養、職業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問題,德育教育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高校誠信機制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嚴也給大學生不守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如何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一)營造誠信氛圍
誠信品德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往往離不開環境的熏陶。要充分認識環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創造條件使全體學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積極進取、求真至善的校園環境中。如嘗試“無人監考”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辯論賽、演講賽等,使大學生在相互辯論、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和相互促進提高;構建和拓展教育載體,利用校內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宣傳工具,建立誠信網站和誠信論壇;在公共場所開設誠信教育專欄,通過這些舉措讓學生在誠實守信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提高誠信認知,養成良好的誠信品德。
(二)在加強制度建設上下工夫
制度是加強誠信建設的根本。要建立健全與法律法規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吻合、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相適應的,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制約性強的信用制度,把誠信要求具體體現到各項規定之中。用制度規范引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用制度鞏固誠信成果、遏制失信行為,從而努力把每一個大學生都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
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于置身于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并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堅持誠信原則,弘揚誠信精神,勇于面對并努力克服存在的誠信問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先鋒帶頭作用,就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歷史的發展終將證明:誠信是誠信者的通行證,虛假是虛假者的墓志銘。
參考文獻:
[1]馬雪松.淺談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4(5).
[2]吳磊,劉建榮.關于大學生誠信現狀的調查研究及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4(10).
[3]侯亞元.完善誠信體系,構建和諧社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
[4]侯亞元.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4).
作者簡介:
王明婭(1982— ),河南理工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