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素養有著豐富的內涵,科學素養教育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但在中學階段的科學素養教育中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擬從實驗課程設計、科學史教學、STS教育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提升中學生科學素養水平。
關鍵詞:科學素養 中學生 教育
一、科學素養的提出及內涵
科學素養一詞最早由西方學者提出,1952年哈佛大學校長Conant J.開始把科學素養定位在普通教育(大學教育)層面,隨后斯坦福大學教授赫德又進一步將科學素養教育引入到基礎教育層面。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科學素養是在了解和熟悉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中要掌握的科學理念和科學過程,并且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
我國在2001年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新課程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科學以及人文素養;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選擇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要改變學校教育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以及忽視探索發現能力培養的傾向,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使學生養成團結協作及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痹?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指出,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我國《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科學素養的界定涵蓋了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科學情感與價值觀、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二、目前我國科學素養教育開展現狀
(一)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我國的主體教育形式還是傳統的教師傳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簡單的教輔工具進行課堂教學,往往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記憶。在科學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到實驗室做實驗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設有實驗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學校普遍擁有的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教師使用過程中多數是播放PPT課件,而課件中也多數是教材知識點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體去展示一些實驗過程、科學史實等。
(二)應試傾向較重
目前全國各地的中學都在經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考驗,這種人才選拔模式對我們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也產生了影響。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在教學過程中就特別重視知識本身的傳授和教育,雖然現在很多學校開展各種名目繁多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啟發式、探究式等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嘗試,但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育很難達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發揮課外培養的作用
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整體培養,單靠課堂的教學和一些考試的輔助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利用課外的環境進行培養。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對此給與重視,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形同虛設,一些課外的科學培養活動開展的并不理想,走過場、走形式,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相聯。
三、提升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實驗課程設計
實驗課是科學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就一定要利用好這一陣地。一方面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重視,保質保量的開展好實驗課程。另一方面實驗課程的設計需要進行創新,以往的一些實驗安排多是機械性的,學生并沒有學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陳規的簡單操作,所以應加強探索性實驗的比例,既要有單一學科實驗,又要重視綜合性課題實驗研究,通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實驗要求,讓同學們自己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結論。
(二)注重科學史教學
歷史永遠需要人類記住并進行反思,對科學素養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體的科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科學史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相關科學事件發生的時間、過程,了解一些相關人物的歷史角色,知曉他們在科學發現、創造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失敗、迷茫、痛苦,以及他們為了信念而不斷奮斗、堅持的執著精神。通過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典故,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真實,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學家們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三)關注STS教育
STS是科學、技術、社會研究的簡稱。近幾年在科學哲學領域一些學者呼吁要關注科學哲學研究的人文化,在科學素養教育方面也要關注人文化傾向。在科學教育中要引導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社會。科技的力量雖然巨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技的主導者是人,所以對科學的理解一定不能脫離社會的因素。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科技已經成為一把雙刃劍,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因此具體到中學科學素養的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尊重不同人對不同事物的不同見解,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
科學素養不僅關乎我國整體科學水平的發展,而且關乎學生個人的未來成長發展,現代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科學技術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青少年要在未來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崗位以維持高質量的生活,就必須有較強的競爭實力。中學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這既是每一個中學生的基本任務,也是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之一。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郭.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
[2]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EB/OL].(2006-03-20)[2013-03-19].http://baike.baidu.com/view/244696.htm.
[3]蔡鐵權,蔡秋華.“科學素養說”和中學科學教育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48-52.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