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教學模式作為問題導向教學模式的代表,自從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受到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中筆者介紹了這一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以及如何將這一教學模式運用于《社會統計軟件》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并對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了總結評價。
關鍵詞:基于問題的學習(PBL) 教學模式 社會統計軟件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醫學院首創。其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解決一些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并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統計軟件應用》要求向學生講解統計方法和原理,以及統計軟件操作,使學生熟知并正確運用統計軟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社會統計軟件的課堂教學始終與實際問題的解決相聯系,始終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伴隨,這就為把PBL教學模式應用于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PBL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PBL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理念,不同學者在將這一理念運用于不同課程和不同教學內容時,可能形成和呈現出不同的教學模式。盡管如此,大部分運用PBL方法的教學模式都包含以下幾項主要內容。
(一)提出問題
PBL的問題是整個教學環節的焦點所在,教師對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PBL中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安排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討論并選題。
(二)建立學習小組
學生在選好題目之后自由結合成立學習小組,通常每個小組由3—6名學生組成,這樣便于討論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工作團隊,共同參與研究、演示、撰寫項目完成報告。
(三)解決問題
學生小組在這一階段要自己查找資料,閱讀相關材料,就小組所選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實地調查,以及其他方法分析獲得解決該問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關鍵是學生能夠找到解決這一問題合理的方法。
(四)演示報告
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撰寫報告,回顧研究該問題的完整的過程,提出研究結論,以及研究學習的心得體會。學生要將自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報告給同學,并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二、社會統計軟件課堂中的PBL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所介紹的PBL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接下來我們結合社會統計軟件課堂中的具體教學實例來進一步說明如何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
(一)問題
我們的教學內容是方差分析。下面以這一問題為例:教育程度和收入有關系嗎?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建立小組
由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該小組查找關于方差分析的書籍,并研究、閱讀,以及進行交流。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方差分析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統計思想。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統計思想是通過比較組間離差平方和和組內離差平方和來確定各個類別的平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活動匯報
小組運用不同方式和工具來報告自己的結論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比如分析、圖表、口頭報告、PPT等。學生學習小組要在計算機上演示方差分析的實現過程。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中,學生一般都會用PPT課件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講解和演示統計分析方法在計算機上的實現過程。
(四)交流討論
在演示完之后,其他學生如果有問題可以和報告的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在全部小組報告后,進行充分而全面的總結,點評各組優點和缺點,強調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要求小組提交一份關于方差分析的總結報告。
三、對PBL教學模式的評價
多年來,PBL理念獲得了眾多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青睞,也可見這一理念的確有很多突出的優點。這里,我們結合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的實際情況,評價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PBL教學不是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交代給學生具體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和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更加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同時,這種方式為學生建立了一個交流討論的平臺,在相互討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PBL教學強調學習與實際問題的解決相結合。基于問題的學習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學生通過這種模式,把學習和研究相結合,把知識學習和問題解決相結合,更加有利于學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類內容,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同時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以及主動、合作學習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有助于融洽師生關系
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習是學習者相互不斷地進行探討交流,是師生相互身份建構的過程。師生通過這一過程進行交流對話,使學生感覺到師生關系更加的平等、民主。教師不再是作為一個權威,而是通過交流對話來推進教學過程。
盡管PBL教學模式很受歡迎,但并不是說可以應用于任何一個科目,以及任意的教學內容中。關于這一教學模式的適用界限和條件仍然需要研究者不斷進行探索。教師要實事求是地結合具體課程和具體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教學,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愛萍,黃甫全.問題式學習的內涵、特征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8(38).
[2]安蓉,王梅.高等教育課堂教學中問題式學習的應用[J].教學研究,2007(2).
[3]李傳新.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法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11).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海洋大學2013年度校級課程建設項目成果。項目名稱為“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軟件應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簡介:
魏永峰(1975— ),男,陜西咸陽人,社會學博士,上海海洋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