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看出,文言文考查的分值增加了,難度增大了,尤其是文言句式的翻譯,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但在目前的高中語文課改教學實踐中,文言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且收效甚微。我認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在教學上必須得有所突破。
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崇尚科學的教學理念
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比較薄弱的環節。傳統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師奉為至寶?!皾M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中:文言文重詞句解釋,輕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學結構渙散,說到那里算那里;教學的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不重視文章自身特點,用同一種模式組織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導致教和學的脫節,缺少探索與研究,缺少師生的互動,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 現代教育大力倡導創新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
(一)用精彩的導語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它對一節課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精彩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景的作用。它能緊扣學生心弦,設疑激趣。學生對課文興趣的有無,直接影響著聽課的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應該注重導語的設計。一個好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一堂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我是這樣設計導語:俗話說“嘴是扁的,說話是圓的”“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百萬雄武之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燭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爛之舌”巧退秦師的。又如在教《勸學》這一課時,我針對學生厭學的情況設置了以下導語:現在特別想和你們討論兩個問題,十年寒窗,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哪些好的方法,是否已認識到了學習的意義?(這幾位學生回答的得很好)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兩千多年前的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今天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去聆聽兩千年前的儒家大師荀況關于學習的諄諄教誨。說到這里,我發現學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一睹為快了。
文言文教學也要考慮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精心設計導語,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或用課件提供背景設計導語,或用生活現象設計導語,或就課文內容設計導語,或用俗語俚語設計導語,或用提問、懸念等方法設計導語……力求千變萬化,調動多種方式,使用不同手段當然,課堂導入方式很多,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只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理解文本,任何有創意的導入設計都是可以采用的。
(二)用具有現代氣息的語言激發興趣
要想真正讓現在的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樂于學習文言文,就得用和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語言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時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在眾多的學者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講解方式。他們往往用通俗生動的話語來闡釋傳統文化。如易中天稱周郎為周帥哥,(帥不僅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氣質)說曹操20歲被舉為孝廉,有了做官的資格,就像現在有了學歷,可以去考公務員一樣等等。我也曾經嘗試運用類似的時尚語言來進行文言文教學,學生的興致特別高漲。如講李憑的《箜篌引》時,我在導入后說:李憑的個人音樂會開始了。講到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時說:“李憑的音樂使老弱病殘居然跳起了迪斯科”,李憑的音樂真了不起??!這恰到好處的點評,因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除營造了一定的氣氛外,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有益的。
(三)用文言文中的知識激發興趣
學生對文言文中未知的古代文化知識總是充滿好奇的。文言文中有很多有關的奇聞軼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在講課時適當講一些具有古文化氣息的內容,無疑是很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的。如莊子的《逍遙游》這篇文章很難懂,講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時,我從莊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奧的道理為淺顯的故事,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講秦觀的《鵲橋仙》時,借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讓學生明白作者否定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益于學生理解掌握。
二、倡導全方位的誦讀法,教師要做到以讀帶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作為文言文傳統的學習模式,很多時候是沒有讀到位的,要激發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必須變化誦讀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師少講學生多讀。教師除在課堂內作相應的示范朗讀、適當點撥學生讀清句讀、讀準感情外,應以學生自學誦讀為主,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和工具書來閱讀課文。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鴻門宴》這篇課文,篇幅很長,如果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分析課文,總結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分析人物性格,至少得四個課時。這樣學生會很煩,老師也會很疲倦。我講這課時讓學生先聽錄音跟讀,掃清文字障礙。然后點名找學生誦讀第一段做示范,接著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提高學生朗讀興趣,初步把握人物性格。緊接著全體齊讀主體部分鴻門宴上的斗爭,共同感知那種緊張的氣氛。最后自由讀課文的結尾部分。然后分小組學習,總結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比賽哪個組總結的全面準確,老師再做適當的補充.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不讓學生感到厭煩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原則.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都是以單元為單位編寫每篇文言文的設計提綱,指明每篇文章的學習目標、重難點、特殊句式、重點文言詞語、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讀的時候抓住重點、弄清難點,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學習內容.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樣學生的學習將會更加積極主動。例如,《過秦論》這篇文章,用于詞類活用的詞很多,所以在“設計提綱”中就把這個當作課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先去尋找答案。叫學生首先簡單翻譯文章,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勾畫好,教師上課時再逐個提問、解決。朗讀能力的培養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之一,所以在“設計提綱”中提示學生準確掌握每一個字的讀音,能流利朗讀文章。“過秦論”是說說秦的過失,“設計提綱”中讓學生根據秦的崛起到逐步強大到滅亡,由前面的敘事到最后的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明確文章的主旨,初步掌握文章的結構。這樣,學生的預習就有了目標,有了針對性,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能力,習慣成自然,引導學生自讀多了,學生就容易接受.教師上課就容易駕馭課堂,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地位就會顯示出來。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能過于死板,教師必須運用多種靈活手法授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形象思維,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是每個學生都終生受益的一項技能。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