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對于中學體育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新理念,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需要中學體育教師結合時代的需求,對于教育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調整,適應新改革理念,體育教學就需要教師的創新,打造高效充滿魅力的中學體育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體育 教學創新
教育改革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因為當今社會國家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競爭的核心就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隨著我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深入發展,對于學校教育的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向學生傳遞基本的體育技能、技巧和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從而鍛煉學生體魄,全面增強學生技能的使命。
然而,從中學體育學科教學的現狀來看,問題的存在制約著學科教學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因為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很多學生和學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升學考試的科目上,像體育這樣的副科往往處于被忽略的地位,學生從內心的不重視導致體育課上課狀況不佳,進而影響了教師的上課積極性,從而使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第二,教學理念滯后。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學要求和課堂教學理念也應該進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但是從實際狀況來看,依然有很多中學體育教師對于中學體育教學的新課改理念缺乏深刻的認識,表現在教學觀念滯后,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是在單一的重視知識技能的講授上,還是以教師講授主導為核心,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往往會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脫節。在教學方法上,形式相對單一,傳藝式教學為主,使學生缺乏自主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和積極性的提升,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中學體育課缺乏其魅力。
針對這樣的現狀,中學體育課程教學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才可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作為中學體育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生的實際,來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接受和貫徹新課改的理念
上世紀末,為了更好地使社會主義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面推進,要求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以現代化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實施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理念。
新課改理念和傳統教學理念的差別并不是僅僅表現在教學方法、形式和內容這些方面,而是對于教育功能的認知的差異。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的教育更關注教師的教,即教育學中提到的為受教育者提供了“資格”,但是學生學得怎么樣往往是只看結果;而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大家更重視教育的“功效性”,是指教育給社會和個體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即實際物化的功效。通俗來說就是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到學生的學習和收獲上面,也就是要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課堂的核心。
從中學體育學科來說,我們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重視學生的實際和需求,要在重視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技巧傳授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體育意識、體育精神,特別是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要善于調整和設計教學模式,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體育學科的學習中獲得全方面的發展和成長與提高。
二、熟悉學情,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脫節,新課改理念的要求是要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安排和設計教學,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要關注學情,熟悉學生。學生的身體狀況、身體條件、運動狀況等方面是存在著差異的,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他們的熟知程度也是存在著差別的,所以用單一的標準或者模式來進行教學往往會因為學生層次的差異而影響教學效果。熟悉學情就是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了解、調研來獲知學生的水平和需求,再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和方法,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是學好該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作為教師,要主動關心學生、親近學生,積極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自閉型與開放性交替、依賴性和獨立性同在、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因此,體育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在教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努力做到以人為本,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尤其是初中體育教師,在對初中生的教育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真心對待、愛護學生,面對問題不能簡單采取打罵、體罰等粗暴方法,而應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以引導教育的方式來對待學生。
四、優化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落實教學任務的途徑,所以優化教學手段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具體這樣做。
1.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最大化,讓學生創造性地自主學習。然而現在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使用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通過簡單的示范——講解等單一的教學方式來向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乏味,教學效率也不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面,既要講究實效性,又要講究趣味性。
2.將室外教學與室內教學、課上活動和課下鍛煉相結合。除了在室外課堂上的示范與講解,教師也可充分利用室內教學的方式,如給學生觀看有關體育錄像或課件等,以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也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課下鍛煉。課下鍛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提高學生對體育技能的熟練程度,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做好體育教學,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是時代的需求,體育教師要勤于思考、努力探索,把學科教學推向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年版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6).
[3]對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體育教學的探索J.教育科學,2013(2).
[4]呂超.論體育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提高教學能力J.科教文匯,2007(1).
[5]閆榮山,時震宇.體育教學創新的內容與路徑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1(3).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