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一需;授之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從某種意義上說,“會學”語文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應當是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能加以運用,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
一、在互動對話中進行學法指導
語文教學倡導對話,注重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各種學習平臺中展開有效的對話。而在教學中的各種互動對話,都會或多或少涉及學習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引導學生在互動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課文中描寫小蝌蚪兩次找媽媽段落結構相似,對此,我在教學小蝌蚪第一次找媽媽的段落,引導學生圍繞下列問題展開對話:(1)小蝌蚪長得怎么樣?(并讓學生找出有關詞句)(2)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3)結果怎樣?在教學小蝌蚪第二次找媽媽時,可提問:“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小蝌蚪第一次找媽媽這一段課文的?”像這樣在對話中進行學法指導,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在引導點撥中進行學法指導
學生的思維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直接授予學生抽象的學法,學生難以接受。只有結合知識教授,精心點撥,讓學生感知學法,領悟學法。如《趙州橋》一課中有一個過渡段: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上半句小結前一段的段意,下半句點明后一段的段意。在教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重點句,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段意的另一方法:由于過渡段是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要歸納這類段意就可以從過渡句中去找。
在指導學生掌握學法中,還要十分注意點撥思維方向,教給思維方法,優化學生思維過程,提高學生思維品質。例如,我在讓學生用“掛”造句時,第一個學生講:“又大又黃的桔子掛在樹上。”第二個學生很自然地說出:“又大又紅的柿子掛在樹上”的句型,這種摹仿性強的思維和由這樣的思維而造出來的句子,其質量是低層次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我適時點撥:除了水果以外,除這種說法以外,還可以怎么說,看誰說的不一樣。接著學生講出了:“為了保管好教室的鑰匙,每天我鎖完教室的門就把鑰匙掛在脖子上。”等文思俱佳的好句來。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優化,從而獲得清晰可感的學法認識。
三、在學習內化中進行學法指導
教師要十分注意幫助學生把學法轉化為自己自覺的學習行為,并逐步轉化為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法的內化是有條件的,可以內化的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學習的常規習慣。比如,二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利用字典幫助理解字的音、形、義。如果學生能養成遇到不懂的字詞就去查字典的習慣,那么他便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另一種是選擇運用具體方法的習慣。如聯系語境釋詞、解句、理解課文的習慣便是一種整體閱讀學習方法的具體內化。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有一個重點詞語“昂首挺胸”如果脫離課文單獨從詞義去理解它,學生不能從這個詞去體會課文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采用聯系語境來幫助釋詞的方法進行教學。我先后提出四個問題:1.“昂首挺胸”是什么意思?2.戰士們為什么必須昂首挺胸?3.你從這個詞語體會到什么?4.戰士們“昂首挺胸”的行為說明了什么?這四個問題都涉及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由淺到深讓學生能理解“紋絲不動”在文中的深刻含義,從而理解課本的內容,體會五壯士的革命精神,并受到思想教育。由此培養學生養成聯系語境來釋詞、解句、理解課文的習慣。
四、在學習小結中進行學法指導
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加工、概括總結,并納入學法體系。在學生對某一學法的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應根據“元認知”原理,及時引導學生對原先的認知過程(學習過程)進行認真的回顧,即對原先認知的再認知,促使學生認識上產生巨躍(頓悟),然后將發現和領悟到的學法進行總結概括,形成一種相對定型的學習能力體系。
例如,在三年級時,開始讓學生練習說段、寫段,教師在講評習作時,應逐漸滲透修改作文的方法,讓學生逐步總結文章修改的要點。1.文和題是否相對照。2.細讀作文,看每個地方是否表達清楚。3.字、詞是否有錯別多漏。4.句子是否通順。5.重點是否突出。6.標點使用是否得當。7.有些地方是否需要潤色,讓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具體。在這種總結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自改作文的能力。又如:在學生進行過多次的預習訓練后,可引導學生總結出預習的方法、步驟:第一步,瀏覽: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步,輕讀:弄懂生字詞。第三步,分段:劃分段落層次,寫出段意和層意。第四步,默看:運用已知的知識及有關資料,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現手法。第五步,重點朗讀:對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課堂提問解決。第六步,驗證效果:做一些自選的練習題。
五、在拓展運用中進行學法指導
“實踐—認識—實踐”是認知的基本規律,認識終究要用來指導實踐,學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教學原則。因此,在學生掌握學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條件,積極創造學習情境,給予充足的訓練時間和必要的點撥,每組課文中的閱讀課文便是嘗試學法最好的實踐材料,除此之外,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學法,在探索中融會貫通,發現新的學法,由“學會”向“會學”發展。
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僅僅懂得從學校獲得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將來更多的是要通過自己不斷再學習,吸取新知識,并能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為此,就要求目前在校的學生除了學會做人之外,還要學會學習。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應牢記“授之以漁,終生受益”的古訓。老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達到將來不需要教。”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針對文本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方法的啟迪,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