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家庭環境、經濟狀況的影響,每個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引導和管理;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在生活、學習、身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班主任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留守兒童,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機會實現個人夢想。
關鍵詞:留守兒童 關愛成長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造成一大批留守兒童的出現。這些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無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導與幫助,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引導和管理,使其在生活、學習、身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由于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經濟狀況迥然不同,其在校表現也千差萬別。
首先,生活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因為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農牧業收入微薄,難以滿足生存需要,所以,留守兒童家庭普遍生活困難。父母的離開,將使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生活方面的節儉表現更為突出,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搭配欠佳,不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另外,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爺爺奶奶由于上了年紀,家中又要忙于幾畝地的耕作,留守兒童將過早地分擔各種家務勞動。因此,孩子不但失去了童年的樂趣,而且還增加了精神負但和不必要的痛苦,這對他們健康成長的影響也很大。
其次,學習問題。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兒童,理應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部分留守兒童往往因缺少父母有效地監管,會因為貪玩而對學習不感興趣,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孩子大多和祖輩生活在一起,隔代監護人往往年齡大、身體差,文盲率較高,缺乏管理孩子學習的精力,而且與留守兒童存在代溝,溝通不暢,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總之,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監管以及提供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的必要條件。
再次,心理問題。父母的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是無法替代的,留守兒童長期無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心理會發生畸形成長,心智不健全,容易造成孩子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觀消極或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無論在學習還是生理健康上,都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成了學校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在農村學校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在探索的同時,也借鑒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了一些方法,就是用愛心澆灌留守兒童,而不是傾力打造。
一、真心關愛留守兒童
關愛留守兒童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擔起這份責任。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是老師,又是家長,對學生的饑寒冷暖、喜怒哀樂我們應“多問一聲、多看一眼、多幫一把,”使他們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從內心感受到和別的學生一樣并不孤單。要對留守兒童“高看一眼”。使教師成為留守兒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學中多以鼓勵式教學為主,即與“留守兒童”多談心;多進行家訪,并與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多鼓勵支持,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二、做感情的傳遞者
班主任要成為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傳遞者,在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讓在外打工的父母定期與孩子“溫馨對話”。一方面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當教師把他們的一點一滴進步都向的父母轉達時,看著孩子那種信任的表情,這樣你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正確教育孩子,感化留守兒童
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前提。我們要用愛感化留守兒童,讓他們體驗到親情,感受到被關注,讓他們找回快樂,健康成長。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們要熱情鼓勵,用堅定的眼神告訴他們:“老師相信你能行!”;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加以表揚:“你做的真棒!加油!”;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擦去眼淚,并安慰他們說:“你是最堅強的,老師相信你!”
四、加強日常管理,促進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家庭關愛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學習習慣差。主要表現在不主動看書、預習、閱讀;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書寫差,怕思考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該多舉措加強常規管理,促進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排除一些潛在的不利影響,讓留守兒童把心思放到學習上來。要做到這一點,在日常的管理中,我們就得想方設法切斷一切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影響源。比如,學校要做好電腦的使用教育工作,讓學生真正學會使用電腦,學會用電腦學習,而不是只知道用來玩電腦游戲。加強上網引導,讓“留守兒童”學會用網絡學習知識。其次,加強課堂紀律管理。第三,開展班級活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在生活實踐中得到培養。
總之,教師既要做留守兒童思想的引導者,又要做他們學習的指導者和生活的保護者。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我們要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要從小事或邊緣事切入,逐漸打開學生心扉,走進學生心靈。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的意義,端正學習態度,最終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助其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無愧于父母,無愧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黃應圣,劉桂平.農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4(22).
[2]李穎.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調查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2.
[3]李偉梁.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
[4]孫仲文,在和諧社會視域下探討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2).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