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護學生,消除顧慮,是轉化“后進生”的前提
實踐說明:學生特別是被視為“后進生”的學生,自以為學校對他們不重視,教師對他們不抱希望,從而對自己處處放棄,產生自卑心理,在許多事情上,故意和教師刁難,“唱反調”,導致教學工作很難進行。教師就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打成一片,使學生對自己產生親近感,盡快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這是搞好“后進生”轉化的前提。這些“光榮歷史”教師都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有意渲染。挖掘他們當年的“閃光點”可贏得同學們的青睞,更能樹立他的信心,鼓勵他奮發向上。
二、利用課外第二課堂,提高后進生工作
講解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教師應擴大教育外延,相機誘導。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晨會課或其他課余時間,表揚班內有進步的同學,后進生的閃光點,這樣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班會,作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進行主題教育,介紹古今中外名人的學習經驗,歌頌他們的動人事跡,這樣學生的心靈就會得到凈化,通過以上活動,后進生面貌定會煥然一新,后進學生的整體素質定會大有提高。
三、用一視同仁的態度來對待先進生與后進生
后進生絕大多數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對學習失去信心,又長期受周圍人的漠視,從而導致他們思想壓抑、心靈孤寂、情緒消極。這些學生情感比較脆弱,外界的刺激易使他們做出偏激的反應。但是他們渴望得到關心和理解,渴望得到尊重與真情。因此,教師在教育這部分學生時,必須謹慎,必須有足夠的愛心。培養師生感情,消除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是轉差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熱愛學生是師德的具體表現,對“后進生”應該施以博愛。對于教師來說學生沒有三六九等之分,學生在學習上好與差除了他們自身的條件因素外,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他們。有些“后進生”換了一個環境會進步很快,有的換了一個教師就沒有了對抗心理,甚至與教師成為好朋友。這說明對于“后進生”的產生和存在,教師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責任的。對待“后進生”,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探尋癥結所在,一視同仁給予關懷,真心實意地給予幫助。只有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才能使他們樂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教育,消除逆反心理,向教師敞開心扉。
這樣,“后進生”就會向其對立面轉化而成為“好生”,甚至“優生”。
三、用愛心和耐心對后進生進行感化
“后進生”的轉化是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對后進生不急不躁,細心、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工作。實際上,幫助“后進生”改正錯誤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因才能對癥下藥。如果教師不能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實踐證明,由于教師急躁,往往會造成“后進生”心理障礙。教師好心好意,學生并不領情,甚至對老師反感,和老師對著干,最終使教育失敗。所以做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要防止發生正面沖突,使矛盾激化。作為教師,必須有超過一般人的耐心,和駕馭情感的能力要有寬容的氣度在后進生的反反復復的工作中,摸清病因,對癥下藥。
四、對后進生,應該對癥下藥外,還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后進生情況復雜,我們應該對每個學生的詳細情況摸清、搞懂,分析原因,對于每個學生對癥下藥,反復抓,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有決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抗壓能力。幫助他們面對困難,分析原因,共同克服困難,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五、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轉化差生的耐心和信心
決心是做好轉差工作的前提條件,而在具體工作時,教育還要審時度勢,精心策劃,運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對“后進生”實行因材施教,“后進生”存在種種差異,或因學歷、氣質、性格、性別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或因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教師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多作家訪,多和他們交心談心,了解他們“后進”的原因,然后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盡行塑造,做到一把鑰匙一把鎖,打開他們心靈的疑難問題。使他們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要教育他們無論處于什么惡劣的環境都要有最起碼的道德準則,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有一次,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班的一位學生在上英語課時就是不按教師的要求去做,甚至想和老師打架。我獲知情況后馬上找來該學生采談話,從他口中知道,老師曾用尖酸刻薄的說話的罵他。于是我就這件事向他進行有具體而公平地分析,我并沒有因為顧及教師的面子而偏幫教師的一方,而是首先指出教師的不足之處,代表英語老師向他道歉,然后再指出他本人所犯的錯誤,此事便順利地解決了。但后來又多次發現他欺負本班同學,于是我便進行了家訪,從中了解到他在單親家庭長大(父亡),哥哥因打架入獄,而他本人卻以他哥哥為榜樣,以哥哥入獄而自豪,并在社會上認識了一批義氣“哥們”。但他還是有一些優點的,學習上接受能力較強,“講義氣”,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我從這一點人手,真心實意對他好,他在學習上取得只怕是那么一點點的成績,我都加以充分的肯定、鼓勵。當他在同學們中獲得了一定威信后,我毫不猶豫地利用他的個人特長,讓他擔任“體育委員”一職。漸漸地,他在思想和學習上都走上了正軌,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