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敢質疑、會探究、能解惑,討論交流則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使討論交流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探究,達到討論交流的有效與優質,是教師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課堂 學生 有效交流
新課程實施以來,參與研究型教學已為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小組合作學習、師生交流互動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敢質疑、會探究、能解惑,討論交流則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多數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使討論交流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中讓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探究,達到討論交流的有效與優質,我認為在討論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環境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只有為學生營造民主化的氛圍,讓學生在具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里敢于主動提出問題,敢于向權威挑戰。學生才能各抒己見,挖掘出具有深層次、創造性的問題,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達到民主解惑的目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學生找教師的“毛病”,也就是看誰能發現教師語言、書寫中的錯誤(當然,有些錯誤是教師故意出的)。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判斷力,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之后,我發現學生和我越走越近了,他們漸漸向我敞開了心扉……在教師和學生“亦友亦師”的時候,學生討論交流,才能敢想、敢說、敢辯,才能達到討論的真正目的。
二、讓學生學會傾聽,分析別人的建議和觀點
學生不但要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觀點。常常看到有的教師的課堂“活躍有余、整練不足”,教師提出問題后,回答的學生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別人回答不夠準確的,他又急不可待地去“補充”,不給別人思考的余地,這樣會擾亂他人的思路。而自己不善于傾聽,也會使自己的觀點有所偏頗,不夠完善。這樣,時間長了就會造成學生浮躁的性格。所以讓學生學會傾聽,分析他人的建議和觀點,既為討論活動“活而不亂”的正常進行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有利于塑造學生虛心好學的優良品質。
三、要圍繞明確的主題,控制無關的話題
自主設計、自主討論交流,并不意味著讓學生放任自流、隨心所欲,想討論什么就討論什么。討論之前,教師必須規定明確的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討論交流。防止學生閑扯與主題無關的話題,讓個別學生鉆空子,影響教學效果和目標的完成。因此,討論過程中教師有效的“監控”必不可少。
四、學會評價別人的想法和觀點
教師要教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學生獨到的見解,并鼓勵“標新立異”,不贊同“眾口一詞”。讓學生對別人的想法敢質疑、不茍同,哪怕有時自己的觀點并不完全正確。這樣讓學生在和大家辯論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五、學會明確表達想法的方式
語言表達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寫作文要求學生言簡意賅,說話也同樣要求如此。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夠明確、含糊不清時,教師應及時補充引導,讓學生用符合邏輯層次和語言規范的話語表達。這對于學生的“口才”也是一種鍛煉。
六、要特別鼓勵那些不愛與不善于交流的學生參與
既然討論交流也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教師就決不能忽視那些自卑、膽小、怕說話的學生。要多給他們機會,鼓勵這些學生發表對問題的看法。分組時讓善于表達的學生帶動他們參與交流討論,真正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都得到發展。
討論交流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堂中如果教師能夠及時調控和有效組織,那么將會對教學內容起到“激趣”和“深化”效果;反之,只會使其流于形式,起不到實質的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