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主陣地,是充分展示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場所,是指教學投入最少但教學效果最高的教學。真正的數學高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學生的“雙高效”,如何構建數學高效課堂,使師生“雙贏”,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情授課,激發興趣
(一)利用數學教師的魅力,打造數學高效課堂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做真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數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應該是一位樸素大方、知識淵博、思維嚴謹、品德高尚、誠實守信的最偉大的人。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應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穿著端正、語言優美、板書工整,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只有“身正人之范,學高人之師”,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數學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耳濡目染中會對其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講究教學藝術,教師應當先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中,這樣學生才會對數學教師有一種敬佩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數學教師應該精心構思、合理設計每堂課
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以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設置懸念、創設氣氛、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叩開學生的心靈,開發學生的思維,可使學生凝神思考、躍躍欲試、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
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猜字游戲”,我給出“非,日,品,王,美”等漢字的一半,讓學生猜這個字,學生的求知欲非常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使知識的接受由被動化為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各種資源互動共享
備課是上課前的重要環節,集體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加油站”,在備課時既要發揮每個教師的個人潛能,又要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促進教師“共同富裕”。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上課準備充分,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上課效果就會好,集體備課要注重“五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案、備課件。
“備教材”,要把數學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要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內容,教學行為應由“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情況不相同,教師的教學效果要體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精講多練、分類指導、分層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備教法”是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核心,教法采用恰當,教師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效果好,學生課業負擔輕,課堂氣氛濃厚,學生學習興趣高,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好。
“學案”是高效課堂的“方向盤”,它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作業設計,題的難易程度與學情相適應。
妙用“電教媒體課件”,創設愉悅教學,堅持啟發誘導,淡化教學難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
(一)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課堂教學是一項整體的教育工程,只有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機制,把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為學生以“學”為中心,把學習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將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為學生的“學堂”,激發學生的“精氣神”,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將課堂教學由知識傳授的過程提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啟迪學生智慧、升華學生情感、喚起學生生命意識的過程,成為綠色課堂、陽光課堂、生態課堂。
(二)小組建設是高效課堂的“神經元”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進入課堂,有利于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有利于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更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新亮點。但學生自己無法完成某些學習任務時,可以通過小組間的互相學習來解決問題,小組互學要落到實處,教師要在以下幾點下工夫:1.分組:要做到品學兼優和學困生、性格內向和外向、男女比例等方面均衡優化。2.合作:首先要培訓學生,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使學生的合作漸入佳境,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三)分類指導,分層布置作業
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成績一定有差異,進行“好、中、差”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因材施教,抓“兩頭”,帶“中間”,實行“一幫一”制度。
1.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布置題目稍難的作業,學習上要求更高更嚴一些,做到“上不封頂”。
2.對于“學困生”“雙差生”,首先要幫助他們解除畏難情緒,消除“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心理,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把它作為突破口,及時表揚鼓勵,樹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采取“一幫一”的制度,讓一名“三好”學生、班干部、優秀團員或學習標兵,去幫助一名或幾名“差生”,進行個別輔導,分類指導,互相幫助,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爭取合作共贏。
3.對于“中間生”,首先要消除他們“比下有余”的心理,然后找出他們“比上不足”的具體原因,再進行分類指導,教會他們學習方法,鼓勵他們要向前看,增強競爭意識,爭取追趕上去,愛拼才會贏。通過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我所帶的班級的平均分、優秀率和及格率比平行班高,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大面積提高,從而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
(四)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要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開展有效的課堂評價,把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一)教師評價學生
把課堂評價的主體從“重教”轉向“重學”,把評價重點從“形式”轉向“效果”,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診斷等功能,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反思與提升,學會嘗試成功的喜悅,使個性得以張揚,使評價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師評價教師
通過教師與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可以很快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三)學生評價教師
數學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營造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例如,“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形成“三線八角”,我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把被截直線、截線講的比較模糊,在評課的時候,一位教師給我提出來“截線”是指兩個角重合的兩條邊所在的直線,這樣一來,我的教學能力逐漸提升。
總之,高效數學課堂教學應以教師創造性教學為主導,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學習為主體,是教師、學生的“雙高效”。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