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其最終目的是為生活服務。作文教學應為實現語文的這種功能服務。語文教師應樹立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通過語文教學,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開掘出一條由生活之源通向學生心靈的渠道,交給他們一把打開生活寶庫的鑰匙,使他們自覺地走進生活的懷抱,積極地、主動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為此,語文教師應該改變過去那種由課文到作文、由寫作技巧到作文的陳腐的教學觀念,正確處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既開“源”又導“流”,從而發揮語文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的工具作用。基于這種認識,我在幾年來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以課本為憑借、為例子,向課文要方法
葉圣陶先生講過:“課文無非是語文教學的‘例子’‘憑借’。”我首先轉變教學觀念,變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為正確處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把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生活寶庫的鑰匙貫穿于聽說讀寫教學之中。在閱讀教學中,打破以往“理解思想內容、分析寫作技巧”的舊模式,把揣摩作者如何觀察、認識、反映生活列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教學中,我采用教師“導”課堂,學生“主”課堂,聽說“進”課堂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如:老舍先生當初如何觀察濟南冬天的山和水,冰心如何觀察小桔燈,茅盾如何愛上白楊樹,魯迅先生如何在百草園中捕鳥,金黃的大斗笠如何經得起那場風雨的吹打……我都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通過揣摩,學到了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為學生取法課文觀察、認識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憑借”。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這樣,取法于課文,得益于課外,正確處理“舉一”與“反三”的關系,課內“舉一”打基礎,課外“反三”練功夫。
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向生活要材料
過去的語文課本,在每單元后面,都依據本單元課文的文體特征、寫作技法,配以相應的作文訓練,給幾個題目,指定選材范圍,這自然有許多優點,利于教學,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但由于這種模式不是指導學生“由生活到作文”,而是“從課文到作文”,忽視了“生活”這個寫作的唯一源泉,因此出現了作文前學生搜腸刮肚,望題興嘆,苦于無話可說;作文后教師皺眉苦臉,望文生氣的現象。鑒于這種情況,我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用在閱讀中學到的作者觀察、認識生活的方法,去觀察自己的生活,孕育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明確告訴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就是打開生活寶庫的鑰匙,學會了觀察、認識生活,寫起文章來就會源頭活水奔涌而來了。
有人講“作文正是對觀察結果的整理和提高”。的確,學生學會了觀察,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就會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就會使他們的作文內容充實,思想深刻,描繪生動。
(一)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品質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最佳的觀察對象。
2.選擇最佳的觀察角度。
3.在觀察中把握對象的特征。
4.樹立良好的觀察意識,做生活的有心人。
5.時刻注意保護和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6.培養學生聯想、想象的能力。
(二)我具體做了如下幾項工作
1.熟悉自己的生活圈,寫好身邊的“三種人”。學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學校這兩個圈子中,身邊主要是教師、同學、家人三種人。他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同這些人交往,按理說反映這種生活應該如同探囊取物,非常容易。但由于他們忽視觀察,對自己的生活視而不見,不是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好,出現了“高射炮打蚊子”“夢斷考場”等怪現象。
針對這種情況,我指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家庭、學校的環境特征,如周圍景色、內部格局、建筑風格等。為了鞏固觀察所得,我布置他們寫了《校園里最美的一角》《家鄉的變化》《我在這里迎接你》《我們相逢在ⅹ季》等觀察日記。召開了“誰不說俺家鄉好”“在龍河拐彎的地方”等小型演講會。讓學生用筆記下觀察所得,用口說出觀察的收獲。寫得多了,厚積可薄發,說得好了,落筆可成文!
2.熟悉社會“大氣候”,積累生活“閃光點”。為了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我鼓勵他們把目光投向社會,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觀察社會生活。因為學生生活圈中的“小氣候”必然要受到社會上的“大氣候”的影響,所以讓學生到社會生活的大潮中去游泳,是大有益處的。基于這種想法,我一方面同他們一起學習報上的感人事跡,一起討論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然后指導他們給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打分。這樣做,學生加深了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不但解決了寫作中無米下鍋的問題,而且由于評判、打分,吸取了精華,淘汰了糟粕,使學生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高層次。
為了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欲望,我還鼓勵他們“自己找米下鍋”,尋覓生活中的閃光點,并把這些積累在名為《我這樣理解生活》的小冊子里,作為自己的寫作素材。
三、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向多練要能力
古人講:“操千曲而后知音,觀千劍而后識器。”緊密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擴大語文教學空間,在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幾年來,在我任教的班級開展了以觀察日記為基本形式的課外練筆活動。例如,辦手抄報、小雜志、寫廣播稿、搞論據匯編、辦優秀作文展覽等。還以說寫結合的方式組織了演講比賽、熱點話題討論、辯論、現場采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和勤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解決好“寫什么”的問題,廣開生活之“源”。
與此同時,積極改進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創造多練的機會。我的具體做法是:結合每周的教學重點布置靈活多樣的片段練習,促成知識向能力的遷移。例如,學習《春》,我布置了《早春印象》;學習了《背影》,我布置他們寫了《送別》。在片斷練習的基礎上,結合觀察日記進行成篇訓練,每周一次大作文。在這兩項訓練中,教給學生立意、布局、謀篇語言表達等作文技巧,導好表達之“流”。
四、積極改進教法,向興趣要質量
古人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促其“樂之”。我做了如下嘗試:
為了刺激學生觀察生活的欲望,提高其寫作積極性,我別開生面地上了“聊天課”“作文美術課”“作文服裝課”。“聊天課”上,引導學生講生活中的傳奇,校園里、宿舍里的趣聞,鼓勵他們根據觀察指物作文,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了《開關兒》《板擦兒》《零的斷想》等佳作。“作文美術課”上,指導學生根據美術知識描寫人物肖像和自然景物,使學生知道人體各部位的名稱、解剖特點,把握人體的靜態、動態特征;指導他們在描寫景物時,注意近景、遠景的透視,冷暖色調的協調。“作文服飾課”上,鼓勵一些有經驗的女生,介紹各種時裝的款式、特點,穿著要求。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讓自己身邊的人穿起從書中“借”來的、早已過時的服裝來。
總之,通過“三課”,我力求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二是培養他們的觀察習慣和想象力;三是使學生作文中的描寫真實、生動、具體。
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驗,我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的懷抱,既“開源”又“導流”,走出了一條由生活到作文的道路,開創了作文教學生動、活潑的新局面,較好地解決了“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的問題。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