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學校是開展創新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是創新教學的主渠道。在數學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位教師的神圣職責,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注重能力的培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小學數學課程是一門啟迪學生心智、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新能力是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已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迫切任務。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潛在的創新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去發掘,并體現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這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做法。
一、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取決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在情感狀態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特別是在課堂上,教師高漲的創造熱情和各種行為表現會感染學生,使他們的情感也積極、活躍起來。應試教育使教師形成了一套以知識為核心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教學中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能力的培養,更難顧及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現在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眾多教育人士共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從“以教師為主,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教學觀念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知識與能力并重”的開放教學觀念,樹立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意識。
二、精心把握師生關系,“樂”于創新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教師不能把學生的思維固定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當個別學生對問題回答不對,或猶豫不決時,教師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排除心理負擔,并逐步引導,使學生從中獲得學習的喜悅,在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教學環節的設置
首先,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一些有針對性,并且難度適中的問題,問題要有啟發性和開放性,如果難度太大,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尊信和信心,相反,難度太小,沒有起到效果。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疑”是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要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設疑生問,并獨立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內在創造潛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在具體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動中,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過程,這本身就是充滿了生命活力、體現創新意識的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自己動手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創新思維
小學生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借助直觀形象去獲取抽象的數學知識,促進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點閃爍,閃動紅領巾實物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紅領巾)的表象去掉,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幾何角,然后閃爍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幫助學生概括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從而完成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學生接受起來就很容易了。
四、激發學生的欲望,喚起“未知欲”
教育家夸美紐斯比喻:“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變成血肉,而如果一個人沒有食欲,卻又被強迫去吃食物,結果只能是疾病與嘔吐,至少也是不消化、不痛快。”要從根本上改變“苦學”狀況,必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的需要,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就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反之就只會按教師的指令機械地、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甚至不參與。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動力、愛好、興趣時,學生才有可能創新。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認知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問題情境,造就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認知興趣。這樣,創新就有了可能。有了問題,學生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學生的創新才具備了條件。沒有學習的動力,就沒有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我用的方法是不斷地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并予以激勵
蘇霍姆林撕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師在學生獲得成功時,予以激勵、表揚,讓學生產生更大的追求知識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去發現、去創新。只有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愛好時,才會去創新。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不失時機地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并持之以恒,使學生的創新潛力得以很好地開發,保證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劉順民.探究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2]李金桃.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
[3]王建.新課程下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教育教學論壇,2010(3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