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持久動力,沒有創新的民族是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由此可見,創新決定著我們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小學語文課在小學教學中課時多,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對學生一生影響很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讓學生敢想敢說不斷開拓進取。為此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校教育應該以教育學生為本。許多活生生的教學事例說明:嚴厲、呆板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只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他們只能一味地聽教師的話,按教師的要求去做。唯命是從,如傀儡一般。這樣的教學肯定不能培養出有主見、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充分發展、張揚個性,創新的火花才能燃燒起來。
例如,教學《爭畫》一課時,我則站在與作者平等的地位上,與學生共讀、共講、共議,只有他們有困難時,適當地進行點撥和指導,讓他們在我身上獲取平等主動參與意識。
二、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創新欲望
比如《登山》一文中,在通讀全文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課文寫誰的什么事?然后,學生細細地對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那條險峻的小路,山頂日出的美景進行朗讀,讓學生思考質疑,這些內容說明了什么,從而明白文章寫作的意圖。在讀的基礎上,通過畫畫小路的險而窄,讓學生在畫中體會到列寧勇敢、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品格。再讓學生演演列寧與巴果茨基走小路登山的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列寧登山的情景,并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對這些內容進行合理想象,學生把自己想到的內容重現出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最后學生在回讀全文時,就山頂日出的美景展開激烈的爭論,讓學生說說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發,進行創造性的評價學習。
學生在讀中有的談自己在課文中認識列寧勇于挑戰困難,無所畏懼的精神;有的談自己感悟到“無限風光在險處”的道理;有的談自己受列寧的影響,準備在今后好好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談自己想對列寧說句表揚的話。
總之,采用“以讀促思”的方法,結合讀、說、評、寫、畫、演、議等形式,學生在自己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以讀促思”的教學特點。
又如,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通過插圖,我作了這樣的處理,首先提問:1.誰在十里長街送總理?2.你認為課題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3.插圖是怎樣描繪人們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等等,通過我的啟發,學生都能認真仔細地觀察。
三、因材施教,各個擊破
集體都是由單個的個體所組成的,只有個體的力量大了,集體的力量才會超凡。要時時刻刻把眼睛放在學生的身上,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將其優點無限地延伸和放大,力求保留發揚,同時,幫助他在其他方面展開嘗試,不斷嘗試,慢慢進步。這是最為漫長和困難的一個過程,就像是改變一個人長久以來的習慣一樣,是個轉變和滲透的過程。如果人數實在較多,也可以采取歸類幫扶的辦法。
比如,針對文靜的不愛說話的學生,他們往往認真仔細,注意傾聽,能把教師和同學的話都記錄下來,成績也較好,但缺乏的是一種領頭羊意識、自信心和責任感。對待這樣的學生,一開始要使用提問的方式激發他們,然后給予他們自己代表小組展示的機會和舞臺,帶領小組甚至全班同學對其進行肯定,提高他的自信心。
為此,變化多種小組展示的模式,教師的提問、其他組的挑戰等都可以增強課堂的緊迫感和積極性。
另外,在課堂上還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回答問題不能切中要害的學生,他們往往思維較迅速,但是容易忽略一些細節,思維缺乏連貫性。這樣的學生,一般我不會第一個就請他來回答,而是提示他注意傾聽,這樣一則鍛煉他的耐心和傾聽的能力,也能訓練他思維的連貫性,反應出來的答案不只是一時的激發,而是靈感加上一定的沉淀,這樣的回答不但會慢慢切中問題要害,還能更加完善。
作為教師,要揣摩學生,改進學法,才能各個擊破,才能將一根根單個薄弱的力量,整合起來,擰成一股不可分離的力量。
四、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創新興趣
打破單一以分數評價學生的機制,通過觀察和思考,發掘學生特殊的特點,立足語文學科的學科本質,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評價學生。比如,在課堂上看到不太愛發言的學生,請他重復一遍教師的問題,或者小組成員的解答,用“你太善于傾聽了,那你能給我們說說你的看法嗎?”來激發他。遇到說得比較好的學生,我們需要在班里培養和尋找能與其進行碰撞的人,往往如果兩位同學能夠碰撞,才能激發出這節課的“課堂生成”,如果沒有則需要由教師出面,通過示范,將具有這樣能力的學生培養出來,這也是交流中“評價——補充——質疑”中的最高境界“質疑”。
說到朗讀,同樣的,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講清楚每個關鍵字的語氣、停頓才會有有效朗讀的生成。
最后,在寫作中,教會模仿,從課文中模仿到課外的模仿,才會有創作的生成。
但是,一個班的學生就如同人的五指一般,總會各有各的特點,千萬不要強求一致,不要步步緊逼,要在鼓勵的同時把握好課堂收與放的幅度,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育人”,一次的鼓勵換得一個細微的變化,貴在堅持,長久堅持才會有茁壯成長的樹木,才會開出別樣嬌艷的花朵。
五、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磨煉。通過親身的操作、感受,積累直接經驗,體會科學的精神、體會學習方法、體會做人的道理,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自己辦手抄報,教師只要把活動的計劃告訴學生,至于稿件的來源、版面的設計均由學生完成。這樣學生投身于整個活動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給自己的小報起了“春芽”“浪花”等有意思的名字,這也是一種創新意識。評報也由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受成就,增強自信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元暉主編.教育與心理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2]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凌皓主編.中外教育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吳杰主編.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