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枯燥無味的“題海”戰術讓學生害怕學習,課堂上教師的“主宰”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之中。這樣的畸形教學,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特別忽視了語文實踐活動,這必然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鑒于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針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及學生的“學情”特點,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各種語文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創設閱讀活動平臺,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標中也倡導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博覽群書,從而讓學生擁有豐厚的閱讀積累,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各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學習能力狀況,巧妙搭建各種有利于引導學生參加廣泛閱讀的讀書平臺,讓學生在這樣的讀書平臺中獲得讀書的機會,展示讀書的獨特感悟,在與其他學生交流讀書心得中提高閱讀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創設如下讀書平臺,來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
1.聲情并茂的朗誦會。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中華詩詞朗誦會”,讓學生大量搜集中國古今優秀詩詞,并認真閱讀這些詩詞,然后通過參加朗誦會來展示學生閱讀詩詞的感悟,展示中華詩詞的魅力。
2.生動有趣的故事會。如在每一周的周六、日,我引導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去讀一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然后在周一的早讀課上上臺進行講故事比賽,評出“班級故事大王”,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
3.舉辦豐富多彩的手抄板展示會。如利用元旦、“六一”等節假日,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出一出手抄板,在班級中進行展示,相互交流,創設濃濃的讀書讀報的氛圍。
4.舉辦讀書筆記展示會。如利用《快樂語文》等少兒刊物,引導學生閱讀這些刊物,記好讀書筆記,或摘抄書刊中的好詞佳句,或就某一篇好文章寫一寫讀后感等等。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階段性的讀書筆記展示,評出班級“優秀小讀者”,推動愛讀書、樂讀書的良好氛圍。此外,在創設閱讀活動的平臺的過程中,要力求做到“四有”:讀物有落實、時間有保證、教師有指導、反饋有機會。
二、創設習作訓練平臺,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指出:“學生作文單靠教師出了題目才動筆,就未免回數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這就告訴我們,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切實提高,要有一定數量的訓練機會,要創設各種有效的練筆機會,讓學生在“多練筆”中運用積累的閱讀材料,把學生眼中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筆表達出來。
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創設了班刊《太陽花》,然后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寫一些日記,并注意把寫得好的日記再進行反復修改,然后向班刊投稿。不少學生,他們就是沖著想在班刊中發表作文而寫起了日記,也因此喜歡上寫日記。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提高了,而且通過寫日記,學生獲得了多練筆的機會。
再如,我在班級的黑板報上開辟了“學生優秀習作專欄”,鼓勵學生認真寫好周末布置的課外作文,再從學生的這些作文中篩選特別好的作文,讓學生把作文粘貼上去,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就獲得了一個展示習作、交流習作的機會,學生的作文興趣高漲。
又如,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我來當當老師作文小助手”,我根據所任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把一些作文基礎較好的學生組織起來,讓這些學生來幫助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為他們修改作文,給這些學生提一提作文修改建議,甚至試著給這些學生寫一寫作文點評。這樣,這些作文較好的學生在與作文較差的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受幫助的學生作文水平更是明顯提高了。
通過以上例子可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班級、學校等一切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多練筆的因素,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學生不但在參與多練筆的活動中進行習作,而且在多寫習作活動中得到充分的肯定與激勵,從而激發學生持久而強烈的習作興趣,也從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習作能力。
三、創設實踐活動平臺,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選擇,自行決定,他就會學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實踐活動也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其實就是在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設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教學完《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我通過引導學生以課本劇的方式來進一步呈現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悟,具體安排如下:
1.引導學生去了解有關小提琴的知識,以便在課本劇中更為準確把握“我”與老教授的言行變化以及我的心理變化。
2.引導學生尋找課本劇表演的合作同學,進行共同探究,把握“我”和老教授等人物的特點。
3.提供課本劇展示、交流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并說說看后的感受。
又如,引導學生學習了《草蟲的村落》一文后,學生對這篇課文所描述的草蟲有趣的內容很是感興趣,于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在周六、日我安排了如下一個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的語文實踐活動:
1.鼓勵學生利用周六、日,由父母帶其到農村田野里,看看我們這邊的草蟲的巢穴又是怎么樣的,觀察一下草蟲的活動情況,并跟課文進行一番對比。
2.根據自己的觀察,模仿《草蟲的村落》這篇課文的寫法,寫成一篇作文。
3.組織學生念一念作文,進行交流,互相進行評價。這樣,學生通過參加這類語文實踐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習作做了鋪墊,也使語文教學得到有效拓展。
通過開展以上這類活動,可以有效打破課內和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語文教學成為一泓活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