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當前課堂教學的目標。而打造高效課堂一方面需要我們教師精心備課,認真準備;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來有效地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我們難以預料的錯誤,這些錯誤問題往往能夠成為我們非常有益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問題能夠非常好地促進課堂教學。
關鍵詞:問題 促進 數學 教學
課程改革逐步推進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改下的重要目標。這其中關注課堂生成教學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課堂生成是指我們教師要打破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要結合教育對象——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對課堂教學進行靈活性的、針對性的調節,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針對性、目的性更強,當然也會更加高效。
數學課程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所以,學好小學數學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非常重要。而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備課多么精細,還是會有突發性問題的產生,這些問題相較于教師備課環節中的預設,更能體現學情,是學生學習困惑的直接表現,就像我們常說的:問題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利用好這些問題,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其實,數學課堂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們學習情況最真實的體現,這些問題是我教學過程中最好的參照之一,利用好這些資源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會更有針對性,也會更加高效,會大大提高小學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效果。那么,應該怎樣利用好學生在小學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呢?
一、利用好問題來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往往能夠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開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生探究思維的很好參照。
例如,有這樣一道數學題:小剛家住10樓,他每上一層樓需10秒,在2分鐘能夠到家嗎?很快學生就得出了答案。生:“10×10=100(秒),100秒小于2分,但明明在2分時間內不能從一層走到家。”
“誰是這么解答的?”我問。很多學生把手舉了起來。
我:誰來說一說我們班在幾樓,你們從一樓到教室要走幾層樓梯呢?
生:我班是五樓,我從1樓到5樓走4層樓梯。
師:你家在幾樓,從一樓到家需要走幾層樓梯呢?
生:我家在8樓,要到8樓需走7層。
這樣經過聯系學生生活中的經歷,學生興趣很快提升了,然后再讓學生去探究,他們既有了思考的方向,也有了努力地動力,這樣就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利用問題突破難點
從我們教師教學的經驗來看,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問題的地方,往往就是學生感覺到有難度的知識點,所以利用好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夠針對學生的問題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我們常說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起點與核心也應該是學生。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這些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來探究問題出現的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最好讓學生去發現、表述自己的認識和想法,這樣教師就能夠清楚地知曉學生的水平,進而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針對問題對癥下藥,這樣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也能夠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加高效。
三、借用“錯誤”資源,激活創新思維
學習數學的過程是需要學生不斷地動腦思考的過程,所以在學生學數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真正參與到問題解決中來非常重要。一般來看,很多教師教數學往往是教師首先自己示范,目的是給學生形成一種“模板”或者“規范”,讓學生照著做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識,沒有吃透知識,一定會出現問題。而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就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學生真正地把知識學好學透。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錯題來針對性地設計和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問題,非常受學生喜歡,也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興趣性。
如在練習小數除法簡便運算時,計算例題:(9.9+0.99)÷0.9。學生很快得出結論:(9.9+ 0.99)÷0.9=9.9÷0.9+0.99÷0.9=11+1.1=12.1并把此方法命名為“除法分配律”。接下去,教師又出示2題:(1)37.5÷12.5+62.5÷12.5(2)12÷0.4+12÷0.6好多學生看了題后都表示題目很簡單,都快速做起來。(在這里教師有意安排第二題,設下陷阱。)教師請兩位學生板演,很快分別做出:(1)375÷12.5+625÷12.5=(375+625)÷12.5=1000÷12.5=80(2)1.2÷0.4+1.2÷0.6=1.2÷(0.4+0.6)=1.2÷1=1.2做完后全體同學都認為正確。我就有意安排學生不用簡便方法進行驗算。學生按照一般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后,發現剛才(2)按照一般的運算順序算出結果是5,有矛盾了,而(1)是正確的。有的學生產生疑惑了,為什么會這樣?大家的意見相持不下。
生1:我們所說的“除法分配律”有錯誤.可能根本就沒有“除法分配律”。
生2:“除法分配律”肯定有的,不然(2)怎么可以用“除法分配律”?
生3:我覺得我們在用“除法分配律”時肯定有條件的。
通過設置陷阱,使學生陷入了疑團。接下來,教師就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觀察一下在“除法分配律”中,同一題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1)“除法分配律”可以運用,而(2)就不可以。最后小組討論并得出結論:“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們用時有個條件:除數必須相同。我們這里所說的“除法分配律”其實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種轉化,等我們學習了乘除之間的轉化就會清楚其中的原由.所以以后作題時要先分析題目,做完后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這樣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活躍的參與之中,他們在出現錯誤、發現錯誤進而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于問題的認識,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的快樂。
新課改下的小學教學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從方方面面著手來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進而打造高效的課堂。因此,小學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特別是要利用好課堂生成的一切資源,利用好學生的錯誤和問題,讓動態生成的“錯誤”資源發揮應有的價值,閃現創新的火花,成為數學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