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能積極主動,學得輕松快樂,且有成效。愉快教學法的模式,就是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愉快教學”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興趣 激趣 方法 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著重抓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下面就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精彩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在一節課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熱情度高了,才會積極地去聽一節課,也才會聽好一節課。所以在學習語文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要多下功夫,教師要用感官和知覺刺激學生的懶惰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愉悅,興奮地投入課堂學習中。
(一)設懸念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趣導入
在導語中巧設“懸念”,把學生的好奇心誘發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強烈愿望。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時,我根據課文意境巧設“懸念”:“同學們,這節課我要帶你們去天下最美的地方。”學生激動地問:“去哪兒?”我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桂林,學生很興奮。我開始播放課件,輕音樂伴著課文朗讀,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他們被這美景陶醉了,整節課聽得很認真。
(二)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眼球,直觀激趣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所學的課文內容,合理使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這樣學生的精神處于輕松狀態,語文課堂不再枯燥。學習語文仿佛倘徉在語言形象的園林中,或看電視、或聽音樂、或做游戲,愉悅的學習道路鋪好了。
(三)做實驗讓學生親身感知,動中激趣
課前一個小實驗或演示,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例如,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我問學生:“一個10磅重的鐵球和一個1磅重的鐵球同時從高空落下,猜猜看哪個會先著地?”教室里七嘴八舌,我立刻在講臺上做這個實驗,結果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人不太相信,為了加深記憶,我讓學生左右手各拿一本書在座位上再做了這個實驗,這時他們既興奮又心服口服,立即產生了一種急于想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做這個實驗的,這正是我想要的結果。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營造人人參與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學生都能投入愉悅的語文課堂學習中。
(一)創設思維情境,緊扣課文重點,激發學生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地點變換或空間方位為線索的課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低年級學生空間概念及判斷能力比較弱,離開具體參照物,頭腦中很難正確理解復雜的空間關系。因此學生學習都很吃力,產生了厭學心理。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能積極思維,理解透徹,首先要創設思維情境,緊扣重點,運用學生喜愛的多種直觀手段,結合富于表情的朗讀,激發學生學習這類課文的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設置疑問環節,抓住教學難點,調動學生興趣
質疑要抓住課文的難點,例如,教《萬年牢》這課,我問學生:“課題的意思是指坐一萬年牢嗎?”學生哄堂大笑,有學生說:“萬年牢是指父親做糖葫蘆的技藝高,做的糖葫蘆質量好,贏得了眾人的口碑,同時體現了父親做人的態度與方式。”“那么你吃過糖葫蘆嗎?糖葫蘆該怎樣做呢?小組討論一下。”學生興趣很高,在小組內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最后我問:“做糖葫蘆和做人有聯系嗎?那么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人?”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不知不覺一堂課已結束,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識點。
(三)設計課后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教師多以講讀為主,學生在課堂上洗耳恭聽,這樣練習時間太短。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了多種習題,邊授邊練。如教《我的“長生果”》一文時,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填空題:1.從作者的寫作過程中,你悟到的道理有( )。2.從作者的讀書過程中,你獲得的讀書方法有( )。我還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填空題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設計了幾道較難的題面向優秀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在課堂上我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用和藹期待的目光注視學生;用熱情洋溢的掌聲鼓舞學生。耐心誘導,全方位激勵,不傷他們的自尊心。這樣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總之,只要我們巧妙地運用多種激趣的方法和手段,用我們的愛心和耐心去鼓勵學生,用我們的激情和正能量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