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文化視窗,為他們增添了雋永的書香。經典著作是人類文化長卷中的奇葩,具有無法替代的教育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如何引導小學生親近經典,提高閱讀品位,獲得高質量的閱讀生活,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師應該思索并為之努力的課題。
一、有“趣”,生成閱讀期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同樣應首先從激發興趣入手。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產生閱讀的內驅力,才會主動地汲取經典讀物中的養分。
(一)挖掘趣味性,開啟文本人生
如果說經典對學生來講是死胡同,那么教師就應該是死胡同的改建者,把無人問津的死胡同變為沁人心脾的林蔭小道。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而不應該成為閱讀的奴役。我們不能以注重課內閱讀為主,而認為“經典閱讀”只是學生學習的負擔而已。作為教師,應該首先去發現“經典”的趣味,讓學生感知到前所未有的趣味,然后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在同學們都對武藝高強、忠厚謙虛的林沖充滿了敬佩以及對林沖和洪教頭比武這段非常感興趣時,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對他們及時進行《水滸傳》的導讀,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由“課文”這個引子,再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把課內所學之法運用于課外閱讀活動之中,把方法轉化為能力,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閱讀之網。這樣,雛鷹終究會成為一群自由飛翔的老鷹,他們的文本人生就在這一頁開啟。
(二)創設情境,讓閱讀趣味橫生
央視的“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于丹讀論語”,為何會成為最近電視文化的亮麗風景?想也不怪,因為這些文學大師正是懂得如何捕獲觀眾的趣味,如何創設情境,才讓一向被大眾“束之高閣”的經典走下金碧輝煌的殿堂,成為大眾包括小學生在內的文化大餐。
有人說,閱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而正是幼稚天真的孩童才能最好地把高尚的“禪機”體悟到,因為對于他們而言,即使是天機不可測的“禪語”,透過他們的簡單思維邏輯,也可成為他們的營養餐。教師就是應該把握住學生的簡單思維這一特性,為經典創設與之相符的文化情境。比如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演繹一段經典故事或者以劇幕的形式來讓同學們分角色表演,身臨其境體味經典的文化內涵。如閱讀《水滸傳》后,教師開發了書本劇課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讓學生演一演,既能讓他們重溫故事情節,感受主人公魯智深的狹義與義無反顧,又能鍛煉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激發閱讀的興趣。
經典的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是千百年來文化之林的瑰寶,教師創設良好的情境無疑是給學生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出色的平臺。
二、有“效”,享受閱讀過程
讀經典好比讀山水畫,要讀出個中韻味;也好比泡功夫茶,要使得精氣合一。閱讀經典要做到“形神俱在”,才能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收效。
(一)階梯式閱讀,選擇適當文本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這“萬卷”可并不是些魚目混珠的書籍,而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對于不懂知識層次的小學生,我們教師當然不能讓其漫無目的地閱讀,而要有所引導。教師應推薦一些書目讓其閱讀,如《昆蟲記》《水滸傳》《童年》等一些經典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學生閱讀必須選擇符合他們年齡的文本,進行階梯式閱讀,即一定階段的學生讀一定階段的文學作品,這樣可以避免他們在高深的經典面前呆若木雞,從而失去趣味,再次淪為書本的奴役。
(二)潛心靜讀,叩啟心靈之門
每一部經典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自然環境等,每一次閱讀也都有不同的心境、方法和閱歷等,所以一個讀者閱讀經典必須做到潛心靜讀。學生閱讀經典的時候應該要把這場閱讀設想成是在與作者思想的一場對話,反復摩擦、不斷磨合。比說在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候,學生要產生一種類似于保爾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然后與奧斯特洛夫斯基設置的那個艱苦惡劣的環境作斗爭,最終在自覺的思想里生成一種客觀效應,使自己開始變得堅強。這才是閱讀的真正使命。
(三)把握閱讀方法,循序漸進地閱讀
人們慣于追求“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往往在吃“小蛋糕”的時候就開始垂涎“大蛋糕”,可是通常“大蛋糕”只會弄得一臉“奶油”而品味不到真正的“蛋糕味”。同樣,閱讀也是如此。小學生應該算是閱讀的初始者,如果一開始便想讀透經典,那便是自不量力,自討沒趣。閱讀的形式分為略讀、選讀、跳讀、精讀、品讀、賞讀、誦讀等。不同閱讀基礎、認識水平的學生應該選擇不同的且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應該建議其略讀而后選讀進而品讀,畢竟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不能苛求完美。
另外,學生對經典的認識絕不可能靠一次閱讀就完結了事,而應該持續地閱讀,不斷地體會經典中的精髓,從而獲得更深邃,更富有啟發性的感悟。
總之,經典是一片沉睡的沃野,學生的生命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生命之樹才會挺拔蒼翠。而經典作為“文化視窗”將為學生的人文素養打好夯實的精神基礎。我們應為此不竭努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