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也帶來了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尤其是電子白板在我們的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人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電子白板,助推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電子白板 教學 科學使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進行著革新,好多科技產品在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子白板,有效地整合了傳統黑板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很好地克服了教師僅僅利用電腦來上課的缺點,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學生。但是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時候電子白板成了教師播放幻燈片的工具。比如,在上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創新的途徑》這一課時,有教師就制作了二十多張幻燈片,試想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播放這么多的幻燈片又需要多少時間?在播放幻燈片的時候,學生還需要看清上面的內容,同時可能還會伴隨著教師的講解,如此下來一節課能夠放完這么多的幻燈片嗎?就算放完了這么多的幻燈片,學生又能接受多少?新課改強調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我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但是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恰恰成了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的作用僅僅表現在看看幻燈片而已,又如何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
到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子白板的功能,我就結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來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用電子白板展示每節課的知識體系
過去我們上課用黑板和粉筆,如今這些東西依然存在,但是作用卻被電子白板代替了。所以電子白板的作用首先就是代替黑板和粉筆,過去一節課的知識體系在黑板上,而寫板書浪費了大量時間。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白板來展示。比如,在上《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的自學更有針對性,我就在要求學生自學時,就把本節課的知識體系用白板展示了出來。學生一邊自主預習,一邊就可以掌握本節課的結構,做到學有針對性。
二、借助白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僅表現在看書、背知識點上,更為重要的還表現在能力的提高上,即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生活中的能力。而這些實例和問題同樣可以用白板來展示。比如,在上這一節課時,我就用白板展示了一些實例并且設置了以下探究問題:
1.趙本山的小品:2007年《策劃》、2008年《火炬手》、2009年《不差錢》。探究:為什么不同時期趙本山小品的主題各異?
2.楊麗萍和她的《云南映象》。楊麗萍傾注了全部心血,打造了這部長達一百分鐘的舞蹈。為了創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時間在云南各族的田間地頭采風尋覓,觀看了無數民間舞蹈,再從其中將精彩的動作“剪輯”下來,濃縮在歌舞集中。舞蹈中充滿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元素,四分之三的舞蹈演員是那些山寨里土生土長的村民,其中包括一個只有五歲的小姑娘。采風活動與文化創新是什么關系?采風活動對于文化創新起到哪些作用?
3.有人說,小品只是人民群眾的一種娛樂,對它創新沒有太大的價值。說說你的看法。
用白板來展示,一方面學生可以更清楚的閱讀問題,另一方面,必要的時候,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播放某些視頻。
三、借助白板讓學生展示答案,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
通過白板展示問題以后,我們可以找幾位學生把自己做的答案在白板上予以展示,而其他學生則可以一起來分析答案。同樣在分析答案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來到白板前面,用不同顏色的筆把錯誤找出來,并且改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課堂完全還給學生,而自己做一個忠實的觀眾。看看學生在分析問題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提醒學生下次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同時放心讓學生上黑板,通過白板展示、分析問題,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利用白板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黑板和粉筆的作用
白板固然很好,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利用白板而去濫用白板。比如,有時課前教師為了檢查一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就可以找幾位學生上黑板來默寫一下,這時黑板的功能是白板無法代替的。
盡管白板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但是我們怎么使用白板,一節課用的多與少取決于我們的課堂需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取決于師生的課堂教學活動與協作。
在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黑板發揮著載體的重要作用,是教師與教學內容、學生與學習、教師與學生互動的載體;而現在的課堂教學中,白板替代了黑板成為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電子白板中蘊涵的教學資源,使這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產品真正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實現科學技術與教學的有機統一。教無定法,同樣,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運用了電子白板不一定是一節好課,不用電子白板也不一定就是一節差課,到底每節課怎樣運用電子白板,要根據我們每節課的實際和需要,來合理、科學使用,助推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丁興富,蔣國珍.白板終將替代黑板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05(5).
[2]丁興富.交互白板在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3).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