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習的奠基階段,對于學生的學科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的心理上來看因為喜歡而產生的興趣往往會促進他們產生動力,因為喜愛而去鉆研,因為喜愛而去探討,這也正是數學學習所需要的態度。
那么,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哪些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筆者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數學教學的理解,談一談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興趣培養。
一、真正使學生走進數學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要想學好某一門學科,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門學科。從學生學習興趣產生來看,學習興趣產生于對學習的需要,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要幫助學生認識數學這門功課的重要性。
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學習這門課與其他課程有什么重要關系,學習這門功課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什么作用。要讓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提高他們的需要程度。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
二、用幽默的語言提升數學課堂的魅力
我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給學生親近感,學生往往就會和教師走得更近。從師生間的關系來看,教師如果上課語言刻板、生硬,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一種無形的威嚴,這種威嚴會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不敢走近教師,也會造成課堂無形中的壓抑感。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度應用幽默性的語言,不僅能夠緩和學生上課壓抑的心理,也能夠給學生帶來喜悅和快樂,能夠緩解學生聽課的疲勞感,進而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放得開,參與的積極性無形之中就會提升。所以教師在講授某一部分知識時,可以創造性地利用幽默的語言進行渲染和鋪墊,進而引起懸念,對某一數學問題進行有懸念地導入,通過這種語言上的鋪墊,能夠很好地勾起學生的胃口,進而激發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心態,使學生無形中探究學習的問題。從學習效果來看,這樣的氛圍和過程培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掌握了學習數學學習的方法。
三、用游戲帶動學生的參與性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學是學生的天職,如何把學生的天性和天職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效果。從小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來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易持久,而無意注意又占絕對的優勢。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更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維隨之開始松懈。所以在教學中間,適當地把教學內容轉變成一些游戲活動,穿插安排,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玩中益智,喚起他們主動學習數學的激情,培養了興趣,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特征》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相關的圖型模型,來讓學生在游戲的參與中體會三角形的特征。讓力氣大的學生拉三角形,而力氣小的拉長方形,在這種對比和參與中體驗三角形的特征:穩定性。從而最終得出結論正是三角形有穩定性,它才不容易變形。
四、用情感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人是情感的動物,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既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所以在教師的教學流程中,情感對于教學效果的輔助作用非常重要。巴普洛夫心理學觀點認為,青少年的學習目的、意志和興趣三者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對誰來說,學習都是一個艱苦、細致、耐心的腦力活動過程,要求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可以說,學習意志是一個人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的主觀條件。而青少年對某一學科愛好與鉆研大多是從興趣出發的。沒有興趣從何談起學習,沒有興趣從何談起意志。所以,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好情感這一工具,可以感染上課的每一個學生,也一定能感染聽課的每一位教師,這是一種人文的激情,也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教出了學科的境界。
五、優化練習,增強興趣
練習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數學教學的延伸和升華,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的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機械重復的練習、煩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的練習很多,使學生對數學練習及數學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設計科學的、有趣的練習是教師備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它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不再當練習為一種“苦差事”,而是愉悅輕松的一種游戲,一種活動。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特征,備課時要從練習的形式、題型出發,避免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直觀、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如講故事、做游戲、小組競賽等。這種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能真正做到興趣教學,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這條教學的道路上繼續義無反顧地摸索,相信一定會有不錯的收成。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