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的4月刊在“一線調查”欄目里刊登過一篇《陷入“投資坑”的血汗錢》,報道的是投資者為賺取利息,將資金投入一些拋出高息誘惑的“投資公司”,最終血本無歸。之前也刊登過一篇關于民間非法集資,而集資者跑路的報道。可見,不少老百姓存在“投機”的心理,卻無辜陷入“陷阱”。
事實上,民間除了傳統的高利貸和投資誘惑,還有一種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小額信用貸款的型態—互助會,也具有賺取利息與籌措資金的功能。
筆者采訪了參與互助會3年多的范秀,她介紹了她所加入的互助會的詳細情況。
由親友建立起來的互助會
范秀是個50多歲的女性,之前參加了30多年的工作,如今退休在家沒有再工作。手上存有不少資金用于養老,但又不想閑置。曾經嘗試過民間借貸,高息借給私企和個人,獲得過豐厚的回報。但是,無論是私企還是個人,范秀都覺得收款很困難,她記得尤為清楚的一次,是將6萬塊錢以每月1.5%的利息借給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約定1年以后連本帶利一共還70800元。時間到了,范秀跟這位借款人約好還款時間和地點,但是當她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等來的卻是對方一通“有突發事件,現在還不了款”的電話,同時約定半年后再還款。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對方又故伎重演。如此拖了3年多,范秀才把錢要回來了。雖然時間拖得長,但這筆錢終究還是收回來了,還有更讓她心痛的事,2008年她將10萬塊錢借給一個多年來一直有聯系的遠方親戚,收取少量的利息,但是借錢半年后,那位親戚就消失了,電話打不通,找到住的地方,也被告知房子已經賣出去。直到現在,范秀也不知道這位親戚的下落,更別提還錢的事了 。
經歷了高利貸的痛,范秀不再敢將剩下的錢隨便借出去了。但又無心再投資創業,也不想將錢一直放銀行里,于是她在妹夫的介紹下介入了互助會。
范秀的妹夫在老家縣城開了一家電動車銷售門店,有時需要資金周轉,就會向范秀借錢,2012年,他受到朋友的啟發,組建了一個互助會,邀請范秀加入,會員都是熟識的親友,一共有20人。會員每月按期交錢給范秀的妹夫,他再將錢借給互助會需要用錢的人。這個用錢的人需要通過參加“搖會”選出,即需用錢者搖骰子,根據搖出點數的高低,決定得會者。范秀說,除了“搖會”,還有一些互助會采取“標會”的方式確定當月用錢的人,這種模式跟拍賣差不多,每人標出自己愿意出的利息,利息最高者,可借用當月會費。
參與這種互助會的有商販,也有普通居民,他們希望通過借用會費互通緩急或籌款。入會會額大小懸殊,目前以小額為多,大額比較少見。
參會目的各異:或應急 或賺息
據范秀介紹,每個互助會都有一個會頭,這個會頭一般是互助會的發起人,例如范秀的妹夫,也有些會頭是由參與互助會的人共同推舉產生。互助會成立后,首期籌款歸會頭所有,同時會頭負有召集每期聚會、收取會錢并把錢交付給該期得款的會員的義務。如有成員違約未按期交付,會頭須先行墊付,再向該會員追討。
會員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自己何時得款有所期待。通常急需用錢的人會傾向于先得款,以加快資金流動,此亦為會頭發起互助會的目的。而資金較充裕,并不急于套現的會員,則會傾向于最后得款,因為所得利息最多。
以范秀所在互助會為例,會員 19人,會頭1人,共計20位參與人。每月籌款一次,首期籌款資金為4萬元,及每人2000元。得款人每月支付1%的利息,即獲得當月得款后,需每月支付400元利息。會頭在首期享有無息借款的權利,即第一個月,所有會員必須繳交2000元給會頭,因此會頭可得38000元。
第2個月,第二次集款,已得款的會頭不可再參與得款競爭,剩下19個會員均可參與,其中每位參與搖骰者需支付50元,用于作會內日常聚會開銷,搖出的骰子點數最大者得款。每個會員拿出2000元給當月得款人。
第3個月,第三次聚會集款,18個會員可參與得款競爭,因第二月的得款人須支付利息400元。所以可得到包括自己會費在內的400400元。
第4個月,17個會員可參與競標,可獲得400800元。以此類推,直到第20月,最后剩下一人從未得款,除了會頭交2000元會費,其他會員均須交2400元給他,他除了拿回本金外,還得到7200元的利息。互助會至此結束。
互助會的風險

互助會是一種有利息的資金互助,也是一種快捷有效的資金流動,但也存在著不少風險。據范秀介紹,她的一位朋友參與一個涉及資金較大的互助會,會員人數也多,每個月的籌款資金高達90萬元,得款人按照利息高低“競標”確定。這位朋友在參與的第3個月,一位會員高息得款之后卷款而跑,于是互助會難以支撐下去,就這樣無疾而終。
目前,我國對互助會并沒有正式的法律規范,互助會完全依靠會員之間的信用來維持,所以,為了規避風險,通常把互助會建立在親情、鄉情、友情等牢固的血緣、地緣關系基礎之上。但仍避免不了糾紛,特別是涉及金額大的大規模互助會,風險更大。很多互助會通過“標會”的方式,由最高利息者得會錢,而不問其用途和還款收入來源。如果會員中標利息過高,而其經濟基礎過于薄弱,或者是轉放到更高中標利息的標會以賺取利息差,則風險劇增。極端時會出現互助會之間大規模會套會、會抬會,中標利息越來越偏高,一旦會頭或者會員中出現欺詐逃逸,就導致支付鏈和信任鏈的斷裂,發生大規模倒會風波,直至相互斗毆、尋仇。
互助會最初目的是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但是個別逐漸演變成具有金融投資詐騙和賭博性質的非法集資。范秀說,互助會應該發揮親友間互助、籌款的功能,如果想通過入會而發財,是不現實的,小心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