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納西在印度語中叫迦尸(kashi),意思是光的城市,在印度瓦拉納西猶如耶路撒冷一樣是印度教徒心中的圣地。
宗教氣息濃郁的恒河

瓦拉納西由印度教中主管生死的濕婆神所建,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信奉印度教的教徒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對于他們而言,恒河是印度人心中的圣河,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到恒河沐浴、凈身的經歷,死后可以在恒河火葬并將骨灰撒入河中,其靈魂可以解脫、得到輪回。每當夜幕降臨在河岸邊冒著光亮的地方,一邊正舉著狂歡縱樂的燈火祭典,一邊卻是天人永隔的陰陽交界。
早上5點,恒河的氣息便伴隨著朝霧、伴隨著空靈的梵音,穿過瓦拉納西曲折街巷和重重樓閣,喚醒四面八方的人們投入它的懷抱。此刻天未亮,無數黑乎乎的人泡在河水里,無論年齡大小、性別,花白的頭發和紗巾糾纏在一起,他們在浸泡、喝水。恒河五花八門的沐浴和河面上往來的幾十艘小舟,為寧靜的恒河畫出一絲漣漪。
瓦拉納西是一座如謎一般的悠遠城市,濃霧似的飄忽傳奇,至圣的恒河之水流過,孕育無數生命,又接納無盡的死亡。我們與佛陀相隔2500年,竟能在同樣的地方感受同樣的氣氛。目睹同樣五花八門的沐浴和恢宏的祭儀,帶著好奇之心,踏過她的神秘祭典,享用她的懷舊氣息,越過濕婆的寶座,擠入眾神的世界,嘗試在茂林清流的迦尸古都中,在贊歌飄蕩的歷史舞臺上,讓我們認識她流傳千年的宗教傳奇,以及神秘深邃的心靈世界。
在《大唐西域記》尋找到的鹿野苑
這是個世外桃源般的所在,陽光明媚,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各色皮膚的游客在安靜地踱步,穿著紗麗的印度婦女聚精會神把傾聽佛教比丘的開示。印度是佛教發源國,而佛教最初發源地是菩提迦雅,2500年前人間覺者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在正覺悟道后千里迢迢來到鹿野苑(Sarnath),開始了他的首次傳教,展開教化世人的第一步,佛陀在這初次說出他親證的智慧和真理,從此佛教誕生,王子成了佛祖,也是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之后這理性實踐的教說席卷了整個印度。

鹿野苑最有名的是達美克佛塔,造型古樸的佛塔遠看像巨大倒放的鐘,塔身表面及其粗獷,但其背后尚有雕刻的古老文字和幾何圖案局部保存,旁邊寬敞遺跡公園里有大片廢墟,依稀可見當日佛教在此地的興盛。此塔是1843年由時任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長英國人亞歷山大·康林漢姆,根據玄奘的歷史巨著《大唐西域》發現和挖掘的,佛塔東邊有一個尖頂的庫提寺院,里面供奉佛陀初轉法輪的黃金塑像。在考古博物館,里面有展阿育王的石柱柱頭,現在已經成為印度國徽,寓意著和平,所以說到印度的歷史,玄奘是最大的功臣。英國人說無論怎么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印度中世紀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瓦拉納西不僅帶來5000年的印度文明,也守住印度文明不受外來文明的影響,它使印度有一種孤懸世外的情緒,也使印度的很多城市都如瓦拉納西一樣遺世獨立般有著中世紀的存在。一趟千里的旅途,因瓦拉納西多彩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