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餐飲業之繁榮,小吃品種之繁多,做工之精細,風味之獨特,聞名中外。據陜西省烹飪協會統計,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的小吃,就有五六百種,有許多還被評為名貴小吃,深受中外游客喜愛。一位法國烹飪專家在西安旅游之后,回國撰文稱,西安是世界上小吃最多的城市,可以稱為“小吃王國”。
悠哉閑等泡饃香
上世紀70年代,鼓樓里面只有一家似乎叫“星月”的國營清真餐廳,主營自然是羊肉泡饃。那時候的羊肉泡饃是0.2元一份湯,0.05元一個饃。一份湯你泡一個饃也可以泡5個饃,而且不會加你的錢,口味也決不會下降。10多年后就是3個饃了,那時候饃實在,3個饃就是滿滿尖尖的一碗(陜西的碗)。那時候的同盛祥還在北大街上:一個很老的招牌,一個很大的店堂。里面擺滿了四方木桌和長條凳,永遠都坐滿了人。經常能見到上了歲數的老人家仔仔細細的邊掰饃邊聊,光掰饃的時間就近1個小時,每一個饃塊都掰得只有米粒般大小。而饑腸轆轆的小孫子就在旁邊聞著羊湯的芳香這么陪著,偶爾來顆糖蒜解饞。大師傅一看那細細的饃粒似乎也認真起來,煮的味道也濃了很多。不過現在還有幾個人擁有這份從容的悠閑?
鼓樓外和食物有關的店鋪有一家國營的永信一的清真糕點店,賣的都是桃酥之類的甜點。過了西大街,阿房宮電影院邊上就是有名的樊記了,也是國營的。很小的店堂,地上永遠有一層厚厚的油,那是客人吃肉夾饃的時候滴在地上的。再往南走就可以找到南院門的春發生葫蘆頭泡饃館,自然也是國營的。比羊肉泡饃要便宜,但那一份湯多得可以讓一家人吃一頓。那時春發生的店堂簡直可以用“破敗”來形容,只經營相當于現在“原味葫蘆頭”的那么一個品種。一個從小生長在西安的老大爺到現在還在嘮叨:十幾歲那會兒,他有幸得到了一張春發生的優待券,排了2個小時的隊吃了碗春發生的葫蘆頭,那香味凝于嘴中三日不散。光陰變遷,春發生后來變成了高樓,生意依然紅火,但是不用排隊了。
遠方客來吆青豆
之后,很大的日野空調大客車帶來了許多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們去參觀了多數西安人從來就進不去的大清真寺,據說還登上了永遠關著門的鼓樓。鼓樓下開始出現了一個買香油大青豆的回族大爺,那是一種把各種雜豆煮熟后用香油五香粉攪拌的吃食。他的“香油大青豆”的吆喝聲,在鼓樓下悠揚的回蕩起來不久,一些個體小吃店開始便在鼓樓內外出現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家賣酸湯羊肉水餃的,門外擺在大街的小桌上都坐滿了人。而鼓樓里則是一家叫“陜西第一碗”的羊肉小炒泡饃店,記得好幾次師傅忙不過來就有客人自己上灶臺自助,宛如在自己家里。麻家什子還有一家叫“老賈家灌湯包子”的店鋪,店主是一對老夫妻,店堂很舊但很干凈,安安靜靜的生意似乎一般,但是包子個大,還有湯汁絕對好吃,餡料只有牛羊肉兩種。包子餡料現在大大豐富了,也精致小巧了,但似乎沒以前的味道來的更濃香了。
鼓樓外當時還有一家著名的鍋貼店,皮脆味美,也總是客滿,后來因市政建設拆掉了。關于西安小吃的記憶還包括:柿子餅,牛骨髓油炒面,輦止坡老童家拉牛羊肉,鏡糕,蜂蜜涼粽子……但是那時候烤肉還沒普及,米面涼皮也很少,螺螄那玩意還沒聽說過,酸菜炒米更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蕓蕓食客眾生相

近20年來,西風東漸,夜晚出來過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加之西安又為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外游客一年四季都很多,這座古都的夜市漸漸形成氣候,在全國也聞名遐爾。大凡老西安,無人不曉,來過西安的外地人,也都稱道不已。而其價格也絕對合理,可以說惠而不貴,三五元、十來元就能吃飽,幾十元就能嘗遍各種小吃。
老吃家都清楚,在西安吃夜市,講究的是品。也就是說,外地人切不可一樣貪多,應該是每樣都嘗一點。比如,吃罷烤肉,再來點涼糕、粉蒸肉、胡辣湯、千層塔、藕粉、灌湯包、油糕、糊燙……完全根據個人的喜好。逛夜市時不可僅僅看店面的大小及裝潢,有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店,走進去靜心坐下,看看墻上的裝飾,或與老板閑聊幾句,就會發現原來竟是家老字號,做工特別地道,品起來也很對口味。也許,你坐的凳子,曾是某某名人坐過的。最典型的當數西羊市口一家賣鏡糕的,攤上有當年專訪本檔的人民日報剪報,應該很知名了吧,可就連個門面都沒有,三輪車上支口大鍋,老吃家和慕名而來的人都會來幫襯。老板做生意有自己的原則,每日絕不多做。今天來晚了?對不起,明兒來早些吧!相對那些開連鎖店及24小時營業的,在這可以感受到一點別樣的滋味,而這也是生活的一種。
如今,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白天,人們都是匆匆忙忙,為名忙,為利忙,忙得不亦樂乎。只有在晚上,才相對清閑下來。成家的呢,感覺在家吃飯太累,酒店吃飯太貴;打工一族呢,緊張的干了一天,應該慰勞自己了;各高校的學子呢,在校園里悶了一天,食堂的飯早吃膩了;出來過夜生活的,也出來趁機墊墊饑了……于是,呼朋喚友就都奔夜市來了。生活的閑散和愜意其實就在品味的舌間,西安人喜歡吃夜市也就不難理解了。
(編輯:文心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