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詳情:

劉某在某公司擔任財務部經理,公司陸續向劉某妻子小美(化名)借款,本金及利息合計82.7萬元。經小美多次催討后,該公司負責人孫某許諾等公司有了錢就還。
2013年9月,公司在某銀行的賬戶里有了一筆130萬元到賬,劉某在短信告知企業負責人后,通過網銀將82.7萬元資金轉到了小美的賬戶中。
然而,小美第二天去查詢時發現自己賬戶上的這筆錢不見了,她急忙到銀行,工作人員告訴小美,這筆錢是劉某未經公司同意轉到小美賬戶的,銀行受公司的授權將款轉回了該公司。
小美十分氣憤,向當地銀監分局投訴。銀監分局調查后認為:銀行的行為不符合金融機構關于查詢、凍結、劃扣工作管理規定和資金結算方面的操作規定,責成銀行有關責任人給予處分。同時建議小美走司法程序。
于是,小美向當地區法院起訴該銀行。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原告小美在銀行開立活期存折,雙方形成了儲蓄合同關系,被告作為金融機構應當對原告的存款按照安全、準確、完整、保密的原則確保安全。被告擅自依據第三方授權的代收代付協議將原告的存款劃至第三人賬戶,缺乏法律依據。被告的行為構成違約,也違反了《商業銀行法》中“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之規定。法院判決銀行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支付原告劉俊美儲蓄存款82.7萬元,并承擔案件受理費12070元。
銀行不服判決,向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認為劉某在未經公司授權的情況下將82.7萬元轉給小美,已經構成刑事犯罪,非法所得不受法律保護,應當等這一刑事案件處理完后再走民事流程。中院下達《民事裁定書》,認為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發回區人民法院重審。
律師述評:
本案涉及四個法律關系,一是某公司與銀行的存款合同關系;二是小美與銀行之間的存款合同關系;三是某公司與小美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四是劉某與某公司的勞動合同關系。
根據案件事實,劉某作為公司的財務經理,在公司負責人已經承諾有錢后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公司收到款后,劉某給公司法定代表人發送信息、代表公司償還債務,是履行職務的一個行為,且該行為并沒有損害公司的任何合法權益,不存在任何涉嫌刑事犯罪的情形,銀行的主張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其次,保障客戶存款安全是銀行的義務,對于銀行和某公司的存款合同關系而言,劉某代表公司通過網銀轉賬,履行公司償債行為,即使公司認為手續不完善,但是轉賬行為是因為其自身管理制度的問題造成,并非銀行的過錯造成,因此,某公司也只能通過法律途徑直接向小美主張權利,而無權要求銀行在小美銀行賬戶劃扣;對于銀行和小美而言,銀行在未經小美授權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劃扣小美賬戶存款,顯然存在嚴重過錯,不僅應當退還小美全部存款本息,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因此,二審裁定顯然是錯誤的,是法官濫用職權、枉法裁決的結果。
仲兆庶律師:廣東紅棉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擅長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工程建筑、房地產和公司企業法律事務,本刊特約法律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