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鏡背面的紋飾是銅鏡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判斷銅鏡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紋飾的題材、圖案和銘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時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會意識等文化面貌。道教雖然產生于東漢,但是作為道教核心內容的神仙信仰,遠在戰國時楚國的詩歌中就已出現。秦漢時黃老思想興起,升仙之說盛行,如秦始皇、漢武帝等均追求長生不老之道而好神仙。《抱樸子·內篇序》有“桓帝亦好神仙,而祠老子”的記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中,畫面的內容亦反映出當時駕龍升仙的思想相當流行。這種思想的盛行直接影響了當時銅鏡的紋飾。“漢代崇尚道家……而古代的神仙、怪獸、卜筮等內容和形式均成為道教美術的最初表現。”銅鏡紋飾藝術當然也不例外。
唐代為道教的鼎盛時期。從最初的唐王朝建立開始,道教就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李淵起兵前,就得到了道教教徒的多方幫助。唐朝正式建立后,道教便得到了大力發展,到處大立道觀,并以道教教主李耳為祖。唐高宗即位后,就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在科舉考試中也加試《老子》。唐玄宗更是崇信道教,他于天寶二年(743)正月將老子的封號加以“大圣祖”,六年后(749)又將加號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時隔五年(754),在此將其加號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還親自注釋了老子的《道德經》,并下令修《道藏》。以后的皇帝也多對道教大為推崇。
上行下效,上層統治者對道教的狂熱追求,自然會逐漸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即便作為多處于下層的銅鏡鑄造者,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很大影響。于是他們便將具有道教色彩的圖案如四神、東王公、西王母、十二生肖、八卦紋、風水等,以及神仙故事刻畫于銅鏡背面,諸如“嫦娥奔月”、“真子飛霜”、“王喬吹笙”等神仙人物故事鏡的出現,也正是唐朝道教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
一、四神東王公西王母神獸鏡,如圖1,隋唐,陜西博物館藏。半球形鈕,八角形鈕座,內區飾東王公、西王母、四神及神獸。外區飾銘文一周。四神及其他神獸,按順序依次是青龍、朱雀、羽人逐鹿、白虎、獨角獸、玄武。東王公和西王母是神仙世界的代表人物,也是道教信仰的主神,漢、唐人對東王公和西王母的崇拜可以說是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
二、十二生肖鏡。南北朝時期的十二生肖實物資料至今雖然發現不多,但卻很有特點。在太原北齊婁睿墓(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壁畫中,發現了十二生肖的形象。該墓頂部是天象圖,再下一周便是十二生肖圖。婁睿墓壁畫中十二生肖的位置,是在天象之下、雷公之上,可見是把十二生肖當成了一種天神,可以保護主人死后靈魂升于空幻境界。這一點,與后來將十二生肖作為厭勝、避邪之物是一脈相通的。同時,十二生肖在墓葬中的位置,無疑也開啟了后來用十二生肖作為方位標志的先河。
在道教神秘化之后,十二生肖被賦予天神之位。唐玄宗深信道教,與唐代著名道學家司馬承禎交往甚密。于千秋節,司馬承禎獻給唐玄宗八卦紋鏡一枚(圖2的模式,圖2為唐日月星辰五岳生肖八卦鏡)。此鏡外圓內方,象征天圓地方,連山紋鈕,鈕四周飾四連山紋,象征五岳。五岳乃漢代以來四方天神的象征,五岳之間鐫刻篆書十六字:“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這些構成了銅鏡的中心,其外鑲飾波紋以摹四瀆。四方山水和天地眾神皆置于方形八卦之內,八卦以文王八卦排列,乾位于西北,坤位西南,南離北坎,震東兌西,艮、巽分置東北、東南。八卦外分置日月星辰,最外圈是十二生肖紋。司馬承禎將道教對天地萬物的生化集中于銅鏡之中,將銅鏡獻于唐玄宗的同時附獻《上清含象劍鑒圖》一文,文中闡述了其深刻含義:“此鑒所以外圓內方,取象天地也。中列爻卦,備著陰陽也。太陽之精,離為日也。太陰之精,坎為月也。星緯五行,通七曜也。雷電在卯,震為雷也。天淵在西,兌為澤也。云分八卦,節用四時也。此表天之文也。其方周流為水,以瀉四瞑,內置連山,以旌五岳,山澤通氣,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詞銘四句,理應三才,類而長之,可以意得,此寄言以明人之文也。”此鏡深得玄宗喜愛,御筆朱批詩文一首《答司馬承禎上劍鏡》(全唐詩卷3—29):“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而司馬承禎為唐代南岳道教一代大師,其對當時道教十二生肖的了解應當不會有錯。
三、八卦紋鏡。如圖3,唐天地雙鳳八卦鏡。八出葵花形,圓鈕。鈕側一對展翅鸞鳳,鈕上三周凸弦紋內有日月星辰紋和八卦紋;鈕下一凸弦紋方框內為五岳四瀆紋。邊緣一周順時針向40字楷書銘文:“上圓下方,象于天地。中列八卦,備著陰陽。星辰鎮定,日月貞明。周流為水,以名四瀆。內置連山,以旌五岳。”此鏡據分析也應是唐代道士司馬承禎的精心之作的模式之一。在日月星辰紋的中心多了一個“鎮”字,又增加了道家法鏡的辟邪、降妖、伏魔等含義。
“八卦”相傳是伏羲所做。《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并認為“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本是反映古代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被用為卜筮的象征性符號,并逐漸被道教所用,帶上神秘的色彩,具有占卜和象征的意味。
四、吉日鏡。如圖4,倭角四方形,圓鈕,三個同心圓將鏡背分格,內八區銘文為“吉天門,兇天賊,吉天財,兇天陽,吉天宮,兇天險,吉天富,兇天盜”,外八區共三十一日與內區相對應,以供擇日,也是道教的思想之一。
五、神仙故事鏡,此類題材相當廣泛。
1.山海神人八角鏡,如圖5,唐代。云紋鈕,鈕座為俯視的山嶺,上有草。四角從出四座各具形態的山巒,其中兩山各有一飛禽展翅翱翔,山巒之間為波濤起伏的海水,有神禽異獸鳧游其上,有一童子騎于鱉魚上,這種魚稱龍魚。《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一角,似鯉居陵,飛翱九域,乘云上升。”整個圖案云霧繚繞,山巒疊嶂,當取材于《山海經》中的故事。
2.唐真子飛霜銘故事鏡,如圖6所示,圓鈕。鈕上“真子飛霜”四字,上下兩組紋飾可謂“海上仙山”;左側竹林,四竹三筍,雅士撫琴;右側鳳凰展翅起舞。此類紋飾鏡存世甚少。馮云鵬《金石索》中認為:“真子未詳,或取修真煉道之意。”而《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中記:“飛霜當是操名。”即其所彈之曲當為飛霜。
3.嫦娥玉兔月宮鏡,如圖7。八瓣菱花形,龜形鈕。鈕左下是祥云邊的玉兔與杵臼,鈕下中間系“水”字與水池,鈕下右側乃蟾蜍與祥云,邊緣蜂蝶花枝、祥云和奇異花枝相間。玉兔即月兔,是指神話里月宮中的白兔。晉傅咸《擬“天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興福降祗。”
4.唐捧酒獻桃月宮鏡,如圖8,八瓣菱花形,圓鈕。主紋飾奇特,兩株頂天立地的同根桂樹布滿鏡面中心,樹干分成兩枝交叉繞鈕而過。兩側兩個仙者跪坐在祥云之上,左邊男仙似吳剛,雙手捧著置酒壺之盤;右邊女仙似嫦娥,雙手捧著放仙桃之盤。
5.獨有幽棲地銘故事鏡,如圖9,圓形,圓鈕。主紋飾四分,兩側皆為六角形籬笆中的小片竹林,鈕上一座六角涼亭,其外有比翼雙飛的禽鳥;鈕下主角是兩個文人雅士,盤膝坐在風生波起的山澗邊,一撫琴,一飲酒。邊緣48字楷體銘文:“獨有幽棲地,山亭隨女蘿。澗清長低條,池開半卷荷。野花朝瞑落,盤根歲月多。停杯無償慰,峽鳥自經過。”有人認為此鏡為伯牙彈琴鏡,也有人認為此鏡為真子飛霜鏡的一種。
6.唐子喬吹笙故事鏡,如圖10,此鏡為八出菱花形,鏡鈕的右邊有一吹笙之人,此人當為仙人王子喬。鏡鈕的左邊為一展翅飛翔的鳳鳥。王子喬吹笙引鳳鏡反映的也是道教思想。王子喬即王喬,周靈王太子,傳說中的仙人。
7.唐五岳鏡,如圖11,圓形,鈕和鈕座皆為山巒的組成部分。主紋飾四分,四座高山巍峨挺拔、樹林茂密,山間有兩組比翼飛鳥和一對或兔或鹿的奔獸。
8.唐飛仙鏡,如圖12。八瓣菱花形,圓鈕,內區兩個仙人分別騎在麒麟以及瑞獸之上,飛奔于山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