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半百,深感有些人熟識半生,猶若路人;有些人見過一面,卻仿佛故交。凡友者,靈魂相通也,民華即是這樣的人,而共同的靈魂,就是書之道。
書家遍地皆是,而若言執筆走遍世界的中國書家,則寥若辰星,長期就職于中國石油海外項目的郁民華即是。作為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石油書協副秘書長,他對書道的悟性、執著,以及凡人難及的經歷,鑄造了其書道大境。
《書概》意: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
首次接觸民華行草,是一雨夜,醉之以酒而觀其則,朦朧中感有二王氣度,書勢傾天而下,直下千里,萬馬奔騰,連綿不絕。閉目,其書勢尤存腦中不去,又化為余音繞梁,連曰大美之字!
筆者早年習畫,愛書法,但不通筆法,然書畫同源,面對魚龍混雜書壇,略能分得一二。書勢之外,筆者還從民華書法中,讀出了一種高原放馬的孤寂與高冷,也許這就是書道大境界。而大境界,也許是書家由匠人—藝人—大家升華之必備,說明民華已超越書家名利浮華界面。
民華潛心書法逾30載,少即有所成。10年前,步入海外石油建設,耕耘非洲荒蠻地。離開祖國,面對外語世界,作為書家,等于進入另一空間,書道無法交流,內心無比空寂。
站在撒哈拉大沙漠上,民華面對孤獨、享受孤獨,非洲10年,猶若面壁10年,反而讓其書道升華,步入書道幽深處,破壁出繭。
他從國內背來文房四寶,辟集體宿舍一隅為書齋,以當地報紙、信封、廢紙、包裝箱代替八尺素箋。無法大作,便改書小字,從十七帖入手,聞雞起舞,揮毫自如,臨孫過庭書譜、二王手札,日日夜夜與書道先賢對話。非洲大地的極端曠闊空間,讓他排除了紅塵侵擾,專心與高古交匯,師古而不泥古,化古意為新風。在他的行草中,筆法簡約,勾連不斷,線條富有韻律,書道之勢密不容風,漸漸賦予行草以獨特的揮灑氣象。
草書,乃書道絕頂之路,民華歷經數十年攀登,除了在書法實踐上頗有大成外,難得可貴的,是已漸成自己的理論思維。他說,學書多年,早期經常徜徉于明清大草之間,為那連綿氣勢所傾倒,嘆服于王鐸連綿氣勢,徐渭纏繞空靈,雖未得其毫末,但心中那份向往總會在臨帖與古人對話中,激起心潮澎湃。筆墨之情蕩漾心中,自然豪氣縱橫。前些年多次參展都是以大草形式露面,在八尺宣紙任意揮灑,感受那縱橫馳騁,奔騰跳躍的音符,那種如癡如醉的感覺總是回味無窮。
以外行之眼,竊以為,書道之魂在古與新之間,古是法帖,新是創新。對此,民華有“三新二意”之理。
“三新”,首先是對草書認識上的更新,取法規范,師古不滯,創新不逆;熟知筆法,其義自見;認清自我,發現自我。
二新,技法的繼承與創新。方寸漢字,美妙無窮,臨帖至為關鍵,尤以羲之草書訣、懷素千字文為范。
三新,形式與內容創新。內與外統一,自得天趣,新意暢生機。內容也要新,只有相匹配內容,最能體現書家風貌,更是書家內涵檢驗。
“二意”,一要意在筆先,注重前期構思安排,其書寫內容、創作形式、所用筆墨、紙張,以及要達到的最終效果和風格追求。
二要意氣風發,講究大氣象,氣勢磅礴,奔放流淌。大草怡情,小草養性,草書作品體現一種風貌,講究氣韻生動。
風格高尚,這是書家風格的體現,書家最高追求方向。
近年來,民華作品連續兩次進入書道最高規格之全國第八屆、第九屆書法篆刻展及第二屆全國書法蘭亭獎,所獲大獎無數,且在各種報刊雜志發表書法篆刻作品1000多幅,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這是中國書法界對其虔誠者的回報。
書道行者,終有其得。
通過對民華全方位觀察,從書道外人視角看,民華書道之境仍處于大突破、大境界、大升華的前夜,上升空間巨大。書道人均知,此道無30年以上功夫難成大器,過了此關,方配得上書家之大名。而若成為大家,拼的就不是基本功,而是化羽為仙之功。
民華能否化羽為仙?
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產業界中,石油業書法、攝影在全國有相當地位,此與其所處獨特空間有關。目前僅中國石油一家企業,國家級書協會員就過百人,省級則逾300人,在全國最高書法展中屢獲大獎,其勢超過相當多省份。民華作為這個群體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書道面臨新的突破。
作為石油業內人士,同時作為書道拜者,筆者認為民華已做好全面羽化準備,且待東風。
那個大境界,拼的是大靈性、大透悟、大智慧、大取舍,一如叔同當年羽化為弘一法師般涅槃。
是為記。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現任石油商報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