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筆者從某雜志社購得一本《錢幣收藏》,里面有幾篇著名錢幣專家董大勇寫的文章,其中《當前集幣的熱點——母錢》這篇文章里面在介紹“鐵范銅”時,說他見過寶云局的咸豐當十鐵范銅錢:“清代咸豐寶云當十鐵范銅,錢體輕薄,錢文亦不太精。”根據鐵范銅的定義:在鑄鐵錢前,一般先用少量的銅作為試范,觀察母錢翻鑄后的效果,這種用來試驗鐵錢錢范而鑄造的少量銅錢,稱為鐵范銅錢。那么既然存在鐵范銅錢,其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有鐵錢存在,才可能有鐵范銅錢,否則就不可能有鐵范銅錢。
作為云南人,十幾年來,我一直在尋覓寶云局的咸豐當十鐵錢和鐵范銅錢,可一直都沒有找到。從最權威的馬定祥的《咸豐泉匯》,到華光譜的《清代咸豐大錢目錄》、齊宗佑的《咸豐錢版式系列》等書中都沒有寶云局咸豐當十鐵錢或鐵范銅錢的圖片、文字資料。既然書中沒有,那就從錢幣實物中尋找。 寶云局的咸豐當十錢,我已收藏了近百枚,從顏色上來看,有黃銅、紅銅、白銅三種,其中黃銅最多,紅銅最少,就是看不出哪枚是鐵錢。后來,我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去辨別鐵錢:用磁鐵去吸。我從手機盒子上找了兩枚磁性極強的電子般大小的磁鐵,用它來尋找鐵錢。真是不吸不知道,一吸嚇一跳。我發現除白銅和幾枚寬云的咸豐當十外,其他的咸豐當十錢大多數都對磁鐵有反應,只是強弱不同罷了。這一下我迷惑了,難道這些對磁鐵有反應的都算鐵錢?我擴大范圍,把我收藏的古錢幣都用磁鐵去吸,發現不光寶云局的咸豐當十錢對磁鐵有反應,其他的錢也有反應,像乾隆、道光、雍正、康熙、興朝等,甚至其他省鑄造的方孔錢也會吸,而且不僅僅是清代的,隋朝的五銖錢、宋朝的一些折二錢也會吸,當然也有不會吸的,說明這些錢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鐵。眾所周知,清代鑄造錢幣的銅材,云南東川的銅占絕大多數(曾有“滇錢遍天下”之說),說明這些銅成色不純,含有雜質。據黃曉斌《試析清代制錢制度崩潰的原因——以銅材為研究中心》一文中說:
咸豐二年(1852)三月,戶部上奏:“(滇省)解局銅斤低潮過多,鐵砂尤甚。”如有成色不足,并漏鏨廠名年月,以及抵換諸事,“出考各員,及詳委之藩司,失察之督撫,一并參處。”滇銅運至京城戶工二部,“照例八成以上,準其兌收,八成以下,不準交納。”如果其中夾雜“鐵砂低銅,即將承辦委員,查取職名,一并參處。”
咸豐年間的云貴總督羅繞典及云南巡撫吳振棫曾遭到革職留任的處分,原因不明,我想應該就是因為運到京城的京銅成色不足導致革職,因為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的道光通寶同樣能用磁鐵吸起來,至于咸豐通寶會不會吸,因為手中沒有這種錢,所以暫不能下結論。
從以上情況來看,由于“寶云局在各地分爐鑄錢,錢式雖然嚴格以部頒樣錢為準照式鼓鑄,但異地鑄造機時間先后難免出現錢幣大小、輕重不同,金屬成分不同及質量優劣問題。致使滇鑄清代制錢版別復雜、種類繁多。”因此這些雖然能被磁鐵吸取來,但從顏色一眼就能分辨銅質的當十錢,不能算作鐵錢,只是含有鐵的成分而已。就像銅錢里面除銅以外,有的還含有鋅、錫一樣,但我們一般不把它們叫做鋅錢或錫錢(只有錫的成分占多數,而且顏色發生變化時才叫錫質錢)。
另據《云南近代貨幣史資料匯編》記載:“在云南迤南文山馬關一帶,有鐵錢流通,該項鐵錢行使之起因為:前清咸同之際,滇省變亂,南防與省垣交通斷絕,當道曾就文山鎮署內購取鐵斤,搜集各寺及居家銅器等件,合冶鑄幣,計先后有咸豐、同治兩種,即今使用之當十大錢,在當時原系接濟軍餉,計鑄出八十萬千文……”
這段文字明確告訴我們:他們是把銅和鐵混合起來鑄造錢幣,或許還有其他金屬也說不定,至于銅和鐵的比例,應該沒有固定的,也許有的銅多一點,也許有的鐵多一點,這樣看來,我認為它們也不能算作純粹意義上的鐵錢。
今年三月,我從網上一位云南保山的泉友手里購得十枚咸豐當十大錢,其中有兩個版別:大當大滿寶有8枚,另一種常見的有2枚。在這8枚中,只有1枚不含鐵,直徑3.88厘米,厚2毫米,重14.19克。其他幾枚磁鐵都能吸取來,有的顏色偏白,說明還有其他金屬。只是有的含銅多一點,反應不強烈,有的含鐵多一點,反應強烈,其中有2枚特別明顯。由于沒有見過董大勇手里的鐵范銅究竟是哪種版式,但從他的描述來看,與不含鐵的這枚錢差不多:錢體輕薄,錢文也不太精。所以我想這應該就是引文中所說的文山鑄造的鐵錢,其中不含鐵的那枚就是所謂的鐵范銅錢。
綜上所述,我認為寶云局并沒有純粹的鐵錢,既然如此,也就沒有真正的鐵范銅錢,只要是同一版式中既有能被磁鐵吸取來的,也有不能被磁鐵吸取來的,那不含鐵的那枚就應該是鐵范銅錢。